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2013-05-14 10:53:04)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项目负责人填写)

工作单位:         昆阳六小       

项目名称

集体备课

项目负责人

朱爱珠

活动时间

2013-4-26

活动地点

五1教室

活动主题

刷子李

主 备 人

郑宜晓

参加对象

全体教师

申请学时

主讲2学时,其余1课时

活动内容

及进程

主备人阐述:(教学设计)第一次教案

1.出示课题“刷子李”,说说从课题中你可以看出一些什么?

2.刷墙特别好的,姓李人叫“刷子李”,这是一种很有趣的称呼。你还知道类似的称呼吗?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要读得流利。

1.师巡视指导。

2.检查自读情况,正音,特别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蘸(zhàn)浆、匀匀实实 露馅儿

3.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最能表现“刷子李”技艺高超的句子,做好标记。

二、读课文,了解“刷子李”

1.自由朗读课文,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说说“刷子李”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学生可以自由说说初读课文后的感受,谈谈初步印象,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用课文里的话来说。

3.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最能表现“刷子李”技艺高超的句子,做好标记。

4.课堂交流,用一个词来说说“刷子李”的粉刷技艺高超到了什么程度,并在课文中找出理由。

理由主要有以下这些,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调整教学顺序。教学时要把理解、朗读结合起来。

(1)“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上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

──通过动作和声音的描写,写出了“刷子李”刷墙时动作熟练优美。

(2)“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一个“天衣无缝”,一个比喻,写出了“刷子李”粉刷的墙面十分平整,质量很高。做的活,效果非同一般。

(3)“这时候,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

──这段话可以和文章开头的一段话联系起来,理解“刷子李”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真的没有白点,不可思议。

1.文中多次写到“刷子李”的黑衣服,你们发现了几处?

2.学生交流列举。(四处)

3.教师小结:听说黑衣服──看到黑衣服──检查黑衣服──发现“小白点”。

4.出示:“最叫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白刷不要钱。”

5.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技艺高超)

6.读一读,读出对他高超技艺的赞叹。

 9.小组派代表朗读,要让同学听出“刷子李”的高超技艺,在读之前可让其他同学友情提醒,促进交流,深化感悟。

 10.课文是写“刷子李”的技艺高超,本该花大篇幅描写他是怎样刷墙,刷得怎样好,可为什么却花了那么多的笔墨写他的黑衣服呢?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刷墙的描写是直接写他的刷墙的技艺高超,而黑衣服的描写虽然不是直接写,可从这些描写中却也让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技艺高超,我们可以称这种描写为侧面描写,但无论是直接描写还是侧面描写,都是为了表现“刷子李”的技艺高超。

四、紧扣末句,总结课文

1.出示最后一小节。

2.为什么说曹小三学徒的头一天分别见到、听到。。。。。。一辈子也不一定明白呢?

总结:这篇文章真是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起初,徒弟半信半疑,但大半天下来,一个小粉点也没发现,当徒弟时师傅佩服得五体投地时,却突然发现“刷子李”裤子上有一个白点:师傅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不料,“刷子李”揭开谜底:那白点原是黑裤烧了个洞,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刷子李”

确实技艺高超。但他的绝活是经过不断磨练,不断进取的结果。“刷子李”的所言所行深深震撼了曹小三,曹小三感触很深,获益多多。

其他教师意见: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应给予学生自读自悟更多时间,第二环节自读课文,改在课前预习,节省课堂里的时间。

2、、 内容的整合不够,可将曹小三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写作手法的巧妙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3、、安排小练笔这一环节,总结了曹小三对师傅绝活看法的心理变化,实际上体现了师傅的高超技艺。

第二次修改后形成教案:

一、解课题,初识“刷子李”

有一句话同学们应该都听过: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著名作家冯骥才在《俗世奇人》这本书中为我们记载了许许多多民间身怀绝技的奇人(板书:俗世奇人)。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位,他就是——刷子李。(课件出示题目,板书:刷子李)

齐读课题,从题目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叫刷子李?

在天津这个地方,某一行有绝活的人,人们用他的行当加姓称呼他。比如有个姓张的,泥人捏得特别好,就叫他——有个姓刘的风筝做得特别好,就叫他——

二、交流预习情况,展示预习成果

1、小组内交流课前预习情况(读生字新词、概括课文内容、课文背景等)

2、反馈预习情况:a、读新词、正音;b、解释词义;c、介绍课文背景资料

三、感知文本、品读“绝”

1、刷子李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就要求大家自己去读、去感悟,自己去发现。所以阅读前我们可以读一下自学提示,了解学习要点

2、刚才不少同学都说刷子李是一个技艺高超的人,他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同学们找出有关语句,小组内读一读、议一议。

3、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从哪里感受他是个奇人?

(1)效果奇。

a、学生汇报:他要是给……如同升天一般美。

b、说明粉刷效果很好。你有这种感觉吗?为什么?读一读。

(2)规矩奇。

a、指名读“规矩”的句子(第一段中第三句)

俗话说,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根据你的了解,粉刷匠是怎样的?(出示相关照片)刷子李身上没有一个白点,奇不奇?

b、刷子李立下这样一个规矩,刷墙时他真是这样做的吗?“干活前——较上了劲。”怎样理解这个句子?

c、下面我们就跟着曹小三去看看他是不是真的技艺非凡。

 (3)动作奇。

a、指名读相关句子,说体会。

b、出示句子: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在读的时候应该读好哪几个关键词呢?试着带上动作读一读。

c、能把刷墙演绎得如此潇洒,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同学们在读的时候,你觉得刷子李仿佛成了什么?(舞蹈家、书法家、音乐家等)

d、现在同学们再来读读这几个句子,比一比用你的朗读来体现刷子李的技艺高超。(小组内读——指名读——齐读)

5、小结:通过了解刷子李粉刷的动作、规矩、效果等,我们可以看出刷子李真是一位俗世奇人。(加上自己的感受再读第一段)

四、走进“内心”,侧面烘托

1、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有一个人就亲眼见证了刷子李的这手绝活,那就是——(生:曹小三)在“眼见为实”的前后,他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板书:心理变化)默读课文,试着填写:

起初曹小三对师傅的绝活一直(          ),但大半天下来,居然连一个芝麻大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           ),正当徒弟对师傅佩服得(              )时,却突然发现刷子李裤子上有一个白点,(          ),最后知道那是师傅抽烟不小心烧出来的小洞时,(                )。

2、根据上面的填空画画曹小三的心理图示,请一生到黑板上来画。

想象写话:

⑴师:看这个路线图,用一个成语来表示:一波三折

师;这正是这篇小说吸引人的地方,像大磁铁一样吸引着我们。这里仅仅是线条,如果用两三句话表达出来,写出曹小三的内心所想,这篇小说就会更吸引人了。请你选择这三处中的一处用两三句话写出曹小三的内心感触,比比谁写得生动。这就要求你把自己当作曹小三,写出你心中最想说的话。

⑵出示三句话,请学生选择一个写一写:

   ①当曹小三在师傅的黑衣上找不到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时,心想:                  

    ②当曹小三在师傅裤子发现一个黄豆大小的白点时,心想:                   

③当曹小三明白点原来是师傅抽烟时烧的小洞时,心想:                          

3、假如你就是曹小三,请你谈谈你对刷子李说的“好好学本事吧!”这句话的理解。

4、通过对曹小三的心理描写,我们再次体会到了刷子李是个——奇人!现在,你还对刷子李的的绝活半信半疑吗?带着佩服的语气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五、补充资料:课外延伸:

   师:还想不想读这样的小说?从哪里读?

    去看冯冀才的《俗世奇人》书中所描述的情景,“人物之奇特,闻所未闻;故事之精妙,叹为观止。

 

                                                                                                              

活动反思

与建议

反思:在设置教学环节时,我时刻谨记“以生为本”,”,一切的教学环节都以学情为设计。 整节公开课教案便基于此展开。其中,选择以曹小三的口吻来复述的方法以期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进一步领会情节一波三折之魅力;深刻感受曹小三心理之变化、刷子李之奇绝;在同学的个性解读中深入体会本性、津味之语言特色。然而,静心思之,这堂课在“三个维度”──温度(教师情感的温热度)、广度(在主题的范围内旁延扩展)、深度(语文性、情感性和思想性的深刻和恒久)的体现上,明显地感到了广度和深度的缺乏!我也曾想用结尾的人物系列来弥补这一点,这“只是对课文的一个延伸”,“给课堂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让课堂就此结束”,“未关注刷子李们的苦难生活”。是的,课堂因此没有生命的超级震撼力,也就没有好课应有的高度而流于平庸!拓宽备课视野,深化文本处置和加强课堂的厚重感是我急需补的课程! 
  此外,语言赏析还不够,这也是我备课时深感困惑的地方,如何让学生深刻体会文本津味语言特色,从而深刻解读带有天津烙印的刷子李的生命形态,挖掘人物背后的厚重的民俗文化意蕴。对这一点,我自觉只做到了蜻蜓点水。 建议: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对文本的阅读,过于细。更应该多从写法上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气氛会更加活跃些。。

 

过程确认

教务处:朱爱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