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扎扎实实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2012-12-20 13:16:50)
标签:
杂谈 |
分类: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项目负责人填写)
工作单位:
项目名称 |
集体备课 |
项目负责人 |
朱爱珠 |
|
活动时间 |
2012、11、29 |
活动地点 |
本班教室 |
|
活动主题 |
青 山 不 老 |
主 备 人 |
林 |
|
参加对象 |
五、六年级语文老师 |
申请学时 |
主备2学时 其余1学时 |
|
活动内容 及进程 |
主备人阐述:(教学设计)第一次教案 *16青 山 不 老 一、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自读感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坚决,体会老农默默奉献的情怀。 3、读懂为什么说青山是不老的。 教学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读懂为什么说青山是不老的。
二、 课前准备 三、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揭示课题。 1、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你们了解了晋西北的沙化现象了吗?谁愿意用简洁的语言说说。 2、是的,晋西北是个环境恶劣的地方 3、今天我们要学习作家梁衡的一篇有关晋西北的散文 请同学们读课题。 过渡:文章到底给我们描述了什么内容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读的时候还要注意读准相关字词。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和难读句子 2、课文给我们描述了什么内容呢? 预设:描述了一位山野老农植树造林 一位山野老农坚持植树造林十五年,创造了奇迹…… 在作家笔下老农是怎样一个人呢?还需要我们走进课文,通过语言文字作进一步的学习。同学们先认真阅读课本课的学习提示,看看应从哪几个方面深入阅读思考。 三、读懂提示 明确要求 1、学生自由读 出示: (1)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这样的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 (3)联系课文内容想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自主研读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带着第一个问题再次走进课文 1、一边默读,一边找出文中的重点句子思考、批注。 交流 (一)抓“奇迹”。 1、师:从刚才小组交流中我知道同学们很容易找到老人创造的奇迹。 那就是—— 3、指名学生汇报 (1)、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呀?3700亩林网有多大的面积?我们学校大约有20亩,相当于几个我们学校那么大?(200个)。可见有多大啊! 我已经看到了你惊叹的表情了,请你读读吧(指生读)了不起的奇迹啊! 老人创造的奇迹还表现在—— 学生汇报 出示: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读着这优美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如何? 学生发言(预设:我仿佛看到了四周全是绿色的树木,感觉很美。我仿佛看到了满山的树子啊风中摇晃,像海上的波涛,感觉很有活力……) 师: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让我们看到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课文还有哪些地方写到了老人创造这一奇迹的呢?找出来进行交流。 出示:第5自然段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你从这段文字里读懂了什么?(树像钢铁战士一样抵挡住了山洪的袭击)是啊,这像钢铁一样坚强的绿树就这样守护着大山。 过渡:这位老农了花了15年的心血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了这惊人的奇迹的?请再次快速回文浏览找出相关语句,可以在边上批注。 (二)(抓环境) 交流 指生读句子出示 我知道这里的小环境:学生读第三自然段相关语句说感受 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县志是什么意思?你读懂这句古文了吗?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里老农为什么能创造出这块绿洲呢? 学生说明理由(预设:因为老人下决心要治理这里的环境,绿化家园。因为老人不屈服困难、坚持不懈的努力……)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是怎样的?(学习第3自然段) 学生体会到老人居所简陋 生活孤单 清苦 面对亲人同伴离去的打击 师小结:尽管老生活条件艰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同伴相继离世,这位平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依然不懈地努力进行改造,是什么支撑老人在这里植树造林,守候一生? (抓看法)出示: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老人家您为什么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我想种更多的树,绿化大山,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我在大山里生活了一辈子,我要回报大山,我要植树造林。) 多么朴实的老人啊! 过渡:面对这样一位可亲可敬的老人,当作者和他一起看树,当作者和他在村口道别时,又有了怎样的感慨呢?请找出来,你来读一读—— 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你读懂了什么? 谁也想读( 黄土和绿树是互依互存,不可分割的。这正如老农与青山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这片青山养育了老农,而老农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创造了这片绿色的奇迹,作为对青山的回报。 让我们一起来深情的读读这句话吧!齐读 2、师: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 生读:(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3、:“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同学们,这位老人(出示课件)了解相关资料
五、真情表白: 请你运用对比手法,选用文中的相关词句,给这个墓碑上写上碑文……
1、
2、
3、 青山是不会老的 老人的精神也是不会老的(板书老人不老)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读读课题吧!
板书: 奇迹
其他教师意见: 1、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若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表示环境的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可以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 3、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面太狭窄。 第二次修改后形成教案: *16、青山不老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准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感知奇迹 过渡:课文到底描述了什么内容?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开始吧。 1、检查字词:虐(指导写法) 2、文章写了一位老人的什么事情呢? (画外音)在我国的晋西北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许多的村庄,每一、二十年就得被迫搬迁一次.很多人忍受不住,含泪扶老携幼,背景离乡,那金黄的沙土成了此地人们心中隐隐的痛。 (课件演示)2、(改造环境) 环境是恶劣的,条件是艰苦的,但是仍有一部分人站了出来,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这幸福的家园。这位老人就是其中之一。在老人的义无反顾下,绿波荡漾的绿洲屹立在黄土之上,出现在世人眼前。 师:同学们,看了前后两组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呢? (三)品析重点词句,解读奇迹 师:是啊!有志者事竟成。老人创造了一个奇迹。这个奇迹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画出来)生:(读、画、说) (课件出示3)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板书:奇迹) 师:①15年在人生之中是长还是短? 生:很长 师:②人生苦短能有几个15年,而在老人这15年中却干了多少事啊! 生:(齐读)绿化了8条沟、7条防护林带、3700亩林网…… 师:③我们昆阳六小大概20亩地,差不多有185个我们的学校那么大。你能想象一下老人造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停顿) (引)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是满山遍野的绿。通过这一连串的数字,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老人什么样的形象呢? 师:(引)文中有一句话具体描写了这一奇迹的段落是哪段呢?。请同学找快速浏览找到后用~~~~画出来。 (课件出示4)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师:①谁能读一读,其他的同学边听边悟,②想一想这是一个怎样的景象?③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词语来概括? 课件提示:绿意( 师:作者写出了绿洲的如此美丽,他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师:④你能把这个比喻句有感情地读一读吗? 生:读比喻句(师加以品评、指导)两个全子读得特别好 师:(引)在我们身边也不乏垂柳依依翠杨挺拔,那么晋西北的树又是什么样的? 生:读(杨树、柳树……一层层的绿梯) (课件出示6)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①
② 过渡:同学们,绿色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可对于生活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晋西北来说却是难得一见的,那么,为什么在这里植树就这么难呢? 生:大环境,风沙肆虐 生:干旱、霜冻、沙尘暴 生:环境异常险恶 师(引)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而他生活的地方又有怎样辛酸的故事呢? 生:早出晚归 生:七位同伴五位过世 生:风雨同舟的老伴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师:15年啊,绿色披上了青山,而青丝却变成了白发,死亡带走了他的亲人,也正一步步向他逼近,但是,他不走,因为 (课件出示7)生读:“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他不走,因为(课件出示)生读“他觉得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师(引)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老人要把一生奉献给山沟 生:要把生命奉献给青山 师(引)看眼前翠绿的青山,听耳边朴实的话语,我被老人的行为所感动,在我眼前,老人的形象愈发高大起来(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8)“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了。” 生质疑: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什么意思?(与山川河流一同存在,与汝月的光芒橡胶辉映。) 师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让我们带着对老人的崇敬再读一读这句话吧! 师:让我们满怀敬佩、崇拜、感激之情与作者同呼: (课件出示9)青山是不会老。! (四)小练笔:这位可敬的老人在2000年永远离开了我们,当地的村民无比怀念,在老人创造的这片树林中立了墓碑,把这片树林称作马永顺林,扶着墓碑你想对马爷爷说什么呢? 抚着这块石碑,我想对马爷爷说__________ 看着这片树林,我想告诉全世界__________ …… 师总结:同学们,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珍惜自然资源,共建绿色家园! |
|||
活动反思 与建议 |
反思与建议: 1、能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2、课堂上学生的朗读较多,但是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较多,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高效”的课堂更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从高效来看,在这一节课中似乎有了一点儿踪影,可是高效的语文课中的文本的情感如何落实,而且是有艺术性地展开,课堂中情感的感染势必要创设一些情境,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实现高效。 |
|||
过程确认 |
教务处:朱爱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