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绘本教学生人物描写

标签:
绘本教学设计杂谈 |
分类: 教学设计 |
——以《我想吃一个小孩》教学为例
从一年级开始,我便给学生们读绘本故事。起初,它是我放松娱乐学生的方法,后来,我用它对学生进行德育,而越接触绘本,越觉得,它的价值不应该仅限于此。
后来我听得窦桂梅老师的绘本作文课《我爸爸》,顿觉醍醐灌顶。于是,我开始寻找绘本与作文之间的契合点。我发现我班学生的大部分习作都是记“流水账”,缺少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的描写,味如嚼蜡。因此,我选择了绘本《我想吃一个小孩》来学生对作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训练。
像往常一样,学生们知道我要讲绘本了,都非常兴奋。我告诉学生们:“今天讲绘本的方法要变一下,只看图,却没有文字,就像看哑巴戏一样,同学们来看图编故事,编人物对话。”学生们对此甚是好奇,显出期待。
绘本的故事在图画里,用字极为经济,但文字和图画又是相得益彰。若要学生只看着图画去编故事,需要学生对图片投注更多的观察和想象,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来想象人物的内心和语言。这像是低段看图写话的升级版,因为相比于看图写话的图片,绘本的情节更丰富、更具趣味性,更符合中段学生的兴趣。而且,绘本的画面质量高,更有利于学生去捕捉人物的神态、动作。
《我想吃一个小孩》讲的是一只平时一直以香蕉为食的小鳄鱼突然有一天想要吃一个小孩的故事。绘本有10张图片,由于主要训练的是动作、神态、心理和语言描写,所以我并不逐一出示图片去编写故事,只是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图片进行训练。
一、聪明父母和犟孩子
这幅图对鳄鱼一家的动作、神态描画十分生动,惟妙惟肖的神态让我们对人物的心理活动产生丰富的想象。鳄鱼用棒子精心地为小鳄鱼调制美味,眉开眼笑,她想象着等下小鳄鱼津津有味地品尝美味而忘记了要吃一个小孩的想法,就欣喜得不得了。而鳄鱼爸爸呢?他边往锅里倒牛奶,边用眼睛瞥着一旁的小鳄鱼,他觉得小孩总是斗不过大人的,他一想到自己做的美味能让小鳄鱼妥协就骄傲、神气得不得了。而此时小鳄鱼的心情最是微妙,可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自己和父母闹矛盾时的心情来展开想象。小鳄鱼背对父母坐在地上,显然是对父母不让自己吃小孩感到生气,可是,他又忍不住斜着眼睛偷偷瞄着父母,好奇父母正在做什么。
面对这幅图,教师让学生先用几个词分别说一说鳄鱼一家的神态,再想象他们的心理活动。比如写小鳄鱼,可以用“撅嘴”、“斜眼”和“偷看”,然后要写具体小鳄鱼这些动作表现出来的内心感受。
二、伤心父母和赌气孩子
这幅画面也是非常贴合学生实际生活的,鳄鱼父母尽力了,而不能使小鳄鱼消了吃一个小孩的念头,父母难过得痛哭,小鳄鱼却赌气得头也不回地离家出走了。小鳄鱼内心的想法,估计是孩子们最为了解的,既然父母不能满足他要吃一个小孩的心愿,他就要自己去想办法了,任凭父母如何伤心,他都倔强地要离家出走,一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势。这是小鳄鱼此时的表现,不也是学生们平时常有的真实表现吗?
三、小鳄鱼和大孩子
这幅画面,本身就因孩子的大和鳄鱼的小而产生了喜剧性的对比,而孩子和小鳄鱼的神态和动作的鲜明对比更让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去猜测他们的对话。小鳄鱼好不容易终于找到自己想吃的小孩,当然想大显自己的神威以吓住小孩,可是小孩面对如此小个儿的鳄鱼,非但没有一丝畏惧,反而双手叉腰,想要戏弄一下小鳄鱼,小鳄鱼急得张大嘴巴,挥着拳头直跺脚。在训练学生想象他们的对话时,还可以提醒学生用上“嘿嘿”“啊啊”这些语气词,更加突显出小孩对鳄鱼的不屑一顾和小鳄鱼因被鄙视的怒不可遏。
以上是选取了《我想吃一个小孩》中的三幅图片进行人物描写训练,其实有不少优秀绘本都可作这方面的训练。比如《大脚跳芭蕾》中对评委看到“大脚”居然要参加舞蹈比赛而感到吃惊的表情和人们陶醉于“大脚”优美的舞姿时的表情也是描画得十分生动,可以让学生观察、描写。训练点是对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和语言进行描写,所以不需要学生对绘本的整个故事进行叙写,只要选择其中适合进行训练的一幅图让学生进行具体描写。
美国的旅馆业巨头希尔顿曾举过一个例子:一块普通钢板只值5美元,如果把这块钢板制成马蹄掌,它就值10美元,如果做成钢针,就值3350美元,但如果把它做成手表的摆针,它的价值可以攀升到25万美元。而我们教师应该好好开发利用身边的资源,让它们最大限度地在教学中发挥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