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画故事书阅读需要想象力
图画故事书的阅读过程就是一个与图画故事书沟通、对话、交流的过程,是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理解图画故事,并从中获取信息丰富自己体验的过程。松居直先生认为:“……对于读图画书而言,读书就是读故事,通过图画读懂故事。那么对孩子来说,就是把故事这个眼睛看不见的世界变成在自己心中看得见的画(形象)的能力,也就是一般被称为想象力的能力。如果想象力丰富,人就能看到看不见的东西。图画书与想象力有很大的关系。”
在图画故事书阅读过程中,想象力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再现故事场景
图画故事书是以图画为主,配合较少文字或没有文字讲述故事的一种幼儿文学。一般是由几幅或十几幅跳跃式的静态画面,配合简短、浅显的语言,来完成一个故事世界塑造。
图画故事书的呈现方式似乎比纯文本的故事更易于幼儿想象,因为它提供了一个个更生动的画面,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为幼儿的想象提供了具象的凭借物,而处于具体形象思维时期的幼儿想象的一个特点就是更依赖图像、图形。
但是图画故事书并不是动画片,而是以静止的图画表达流动的故事情节,以一个个关键情节的片断,传达完整的故事,画面与画面之间的空白、连接就需要幼儿自己去想象,去填补;同时每一幅画面,又都是表现一个瞬间,其整个动作流程的再现也是依赖于幼儿的知觉想象。
画家在创作时也考虑到读者的阅读心理,他们在选择如何表达故事时,已经“想象”到如何调动读者的想象力与他共同完成故事的讲述。正如PenyNolderman所指出的:
“插画家可选择性地描绘当行动未完成之前的某一瞬间,来暗示动作性,而迫使观众想象完成的样子。比方说,走动的动作包括脚在地板上及脚离开地板,但因为脚在地板上时看来像在休息,所以插画家若想描绘角色在走路,就必须画出一只脚离开地面。”
而我们读者也确实非常配合画家,“我们往往会想象画中的线超过所描绘的长度,而自己完成了画中的线。所以当Bravo,Minski画中的Minski发明出火箭时,我们在心里就完成了描绘火箭飞行的线条,而想象火箭朝上冲出去。卡通家所运用的‘动线’也会产生类似的效果──反复画出手臂或腿部的线条三四次,这些线就可以让我们填补其间的空间,并想象具有连续性的动作。而许多由中心点放射出来的线条,同样也暗示爆发性的行动。”而且“……当我们从这张图看到下一张图时,就必须想象可能发生的事,以便来说明我们在图与图之间所看到的改变。当然文本的字常告诉我们图画间所发生的事情细节,但只要我们具备策略来寻找这些关联,即使没有文字,也能找出关联,这就是插画家制作无字图画书时所凭籍的技巧──只提供一连串互有关联的图来暗示故事。”
2、想象人物的心理
通过想象完成画中的动作,应该说是一种较低层次的想象要求,也是幼儿容易掌握的,对于这点我们从幼儿对画面中人物动作的理解中可以看出。
但是要完整地理解故事内容,最重要的是要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不仅要了解他们在做什么,还要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他们在想什么,并猜测画中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他们的情感体验,这除了需要幼儿具备一定的观察力,更需要借助想象力进入故事世界,并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完成。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想象,它依赖于幼儿认知水平的发展及阅读经验的积累。
李麦浪的研究表明,小、中、大班幼儿在看图书时,都能根据自己对角色的表情、动态的理解,去想象角色的对话,而在对角色的心理活动的了解上存在着年龄特点。中、大班幼儿能描述出主角的某些心理活动。如“小熊心里想着……”,“小熊担心迟到”,“小熊怕妈妈批评”,虽都属较表层的心理活动,但也表现了幼儿已开始能离开画面进行联想,把画面以外的事物结合到图书画面上去理解内容,抽象思维能力不断提高。
李碧华则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图画故事书阅读对幼儿想象力的依赖:幼儿的讲述是否生动、独特,与他们在讲述时是否进行必要的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有很大关系。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不能像小、中班幼儿一样只停留在观察图片所能观察到的具体、表层的内容,应进一步鼓励、引导幼儿通过联想、想象,根据图片中所提供的线索,“看”到图片的内容 (如“看”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对话等内容),只要留有时间让幼儿充分联想、想象,幼儿通过努力还是可以做到的。
3、获得审美体验
幼儿阅读图画故事书与成人阅读文学作品一样,并不满足于知道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如果那样他们就不会要求一遍遍反复听同一个故事了。幼儿之所以反复听同一个故事,是因为他们在这其中获得了审美体验。
而审美体验的获得,也是依靠想象力。“这种审美体验可能是过去经验的生动重组,也可能是经验的扩展,或者是一种新的经验的产生。”虽然儿童是沿着作品本身所提供的信息路标去体验作者所提供的一种生活模式,并且因此他首先需要去解读和辨识作品中所描述的故事情节、人物命运、环境背景乃至语言技巧的变化、但是真正使他获得审美快感的并不在于他对作品中携带和传递的信息符号解读辨识了多少,即他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了作者所表达的美的意识、美的格调和美的技巧,而在于他在多大程度上把他所解读和辨识出的美的信息变成了他自己的体验,并用他自己的再创造的想象去重新填充这些符号空间。
二、幼儿的想象力在图画故事书阅读中得到发展
儿童都有一定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在儿童身上不一定都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丰富的想象力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原因在于儿童的这种能力和其他能力一样,需要得到培养和训练。丰富的想象力是通过直接、间接的体验获得的。体验越丰富,想象力就越丰富。 而图画故事书作为文学和视觉艺术的完美结合,其展现的艺术和智慧能极大地激发读者想象的火花,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则既为幼儿的想象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美丽的平台,又对儿童的想象力提出了挑战。而正是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幼儿的想象力得到飞速发展。
研究表明,幼儿在图画故事书阅读中的想象力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幼儿想象的有意性逐渐发展
幼儿阅读图画故事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训练其有意想象的过程,就是在头脑中循着文本和图画所提供的信息“有意识”地再现故事情景的过程。
这种想象要紧紧围绕着故事展开,在学前初期幼儿常常会被自己感兴趣或自己熟悉的但与故事联系不大的细节所吸引,想象容易偏离主题,但是随着注意水平的提高,心理有意性的发展,图画故事书阅读经验的丰富,学前晚期儿童想象的有意性逐渐增长起来,这从幼儿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讨论的问题可以看出。大班幼儿提的问题一般是围绕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中、小班的幼儿则会想到一些与故事毫不相干的问题。
2、幼儿想象的内容逐渐丰富完整
幼儿最初的想象常常是不精确的、不完整的,以后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精确性、完整性才逐渐发展起来。中、小班的幼儿只能就画面上的内容展开想象,而大班幼儿则能想到画面限于篇幅不能表现的内容。
3、幼儿再造想象的创造性成分逐渐增加
幼儿阅读图画故事书主要运用再造想象。但是在复述故事时把故事轮廓补充完整,说出图中没有画出的意思和形象,或者是在表演游戏中,使故事中的人物变成角色,使口头的文字的故事情节变成具体的活动的戏剧情节,就具有了一定的创造性。
三、图画故事书阅读中发展想象力的具体策略
1、再现视觉场景(以图画书《母鸡萝丝去散步》为例)
第一步:示范描述静态画面所表现的动态元素。
在阅读《母鸡萝丝去散步》这本书的第1页时,家长可以首先示范描述静态画面:看,有一只母鸡,她从鸡舍里缓缓地走出来,要去散步(这里,画家所画的是母鸡的一个动作,而家长描述的是母鸡从鸡舍里走出的过程),这样的描述可以向孩子示范,图画书的静态画面实际上可以通过想象再现为动态画面,并且用语言详细地描述的。
第二步:引导孩子描述静态画面的动态元素。
让孩子尝试着说出狐狸的动作,启发孩子尽量描绘成动态画面。可以通过“画面上有什么(谁)?在做什么?怎么做的?”等问题帮助孩子完成对单页画面静态信息到动态信息的想象。
第三步:通过提问和对话引导孩子填补页内信息。
当我们阅读到第12页时,可以鼓励孩子预测故事的发展:“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
孩子看到蜂房和向下冲下去的狐狸,就会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紧张、刺激的动态画面,如果孩子能预测到狐狸会撞倒蜂房,会被蜜蜂蛰,会逃跑等,那么说明孩子已经能通过想象再现场景,并且补充了页与页之间作者没有画出来的空白信息;如果孩子不仅能说出狐狸的情形,还能说出母鸡仍然悠闲地(慢慢地)向前走,说明孩子能兼顾画面的两条线索进行更加全面立体的想象,再造场景的能力更强。
如果孩子还不能完整地演绎以上内容,你可以用这样的问题启发孩子:狐狸的车子撞到蜂房,蜜蜂会怎样?蜜蜂被狐狸打扰,他们会对狐狸怎样?蜜蜂们会怪狐狸还是母鸡?如果蜜蜂蛰狐狸,狐狸会怎样?通过这样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孩子的答案自然连接成了一幅完整的、动态十足的画面。当家长再揭开下一页时,孩子就能验证自己刚才的猜想,既得到极大的满足感,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页与页之间的动态关系。
2、想象角色的心理和语言
通过“(角色)在说什么/还会怎么说?”、“在想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说/怎么想?”这样的问题来帮助孩子想象故事中角色的语言和心理感受,可以让孩子更多地发挥想象力,更好地参与阅读。
例如在《母鸡萝丝去散步》第1页上,你就可以问孩子:仔细看看狐狸的嘴巴,它在做什么?(伸舌头,流口水)它心里是怎么想的?(多肥的母鸡啊,我一定要吃到它)在以后的阅读中,每一页的图画观察之后,你都可以让孩子说说:这时(没有顺利抓住母鸡),狐狸会怎么想?如果你是狐狸,你会怎么想?
3、引导孩子学会提问
当孩子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经验以后,你就可以尝试着从示范提问,到要求孩子提问。
例如,在阅读《母鸡萝丝去散步》后,请孩子想一想:故事发生前,曾经发生了什么?狐狸是怎么来到农庄的,母鸡萝丝以前遇到过狐狸吗?发生过什么事情?还可以请孩子想象:狐狸这次失败了,下次还会来吗?它会想什么办法,在哪里伏击母鸡?母鸡还会躲过狐狸的袭击吗?又会发生什么事情?……
4、抓住书面符号去想象
图画书中一些约定俗成的标志符号,是解释人物心理、行动的很好注释,可以作为幼儿的想象凭借。如人物头上三个“?”,表示什么意思?人物嘴巴旁边的音符,表示人物的什么心理?人物上方的三个“!”,又表示人物在想什么呢?还有一些浅显的突出的文字符号的识认,也可以采用猜一猜,想一想的方法进行。
5. 联系生活经验来想象。幼儿阅读图书的过程,其实是把新形象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比较、体验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幼儿不断由图书中的人、物、景联想到生活实际,又不断在生活场景中来“假想”人物,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如,幼儿阅读了《奥特曼》的图书,他们会想象自己是威力无比的“奥特曼”,然后模仿其行为进行游戏,同时也会使幼儿享受到无穷的乐趣。
6、表演故事
故事表演活动是幼儿运用一定的言语、动作和手势等再现故事内容的最好手段之一,孩子通过绘本内容的理解,加上自己的肢体语言,一方面模仿绘本上的动作,一方面通过自己的想象加工,能更深层的挖掘绘本,提高孩子的想象力。
7、自制图画书
把图画书中的画变成自己的理解,然后进行创作,做一本自己的图画书。比如,读了《我爸爸》,可以指导孩子做一本自己的我爸爸、我妈妈、或者我爷爷、我奶奶等。
还可以自编图画故事。指导孩子用自己的语言创编一个有简单情节的故事,成人把它记录下来,并由幼儿自己绘制彩图,手脑并用,充分体验听、说、读、写的结合。
8、绘画故事结尾
即画出故事结尾,这是幼儿运用想象去猜测并表现故事情节的一种方法,也是幼儿将说和写(画)自然结合在一起的过程。
9、改编或续编故事
随着语言的发展,到了中大班,幼儿的有意想象逐渐发展起来,他们能够按照成人的要求进行想象活动,想象有了预定的主题。这时,可以请孩子设想故事发生的多种可能性,或者改变一个故事发生的条件,请孩子想象结果会变得如何……,引导孩子从再造想象向创造性想象发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