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宝宝出生了,作为年轻的爸爸妈妈一定又欣喜又紧张。在宝宝成长的过程中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爸爸妈妈丝毫不敢懈怠。新生儿有许多特殊的生理表现,如假月经、“马牙”等,很多年轻的父母看到孩子出现这些状况,都很着急,不知如何是好。其实,了解新生儿这些特殊的生理现象对于更好的养育新生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对新生儿常见生理现象逐一予以介绍:
1生理性体重下降:宝宝出生后,由于最初几天吃奶较少、体内水分经皮肤和呼吸道的少量丢失、以及大小便的排出,使得新生儿的体重在出生后的2-6天内有所下降,减轻的体重约是刚出生时的6%-9%,医学上称其为生理性体重下降,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但随着新生儿奶量的增大,约在生后10天左右其体重便可恢复到出生体重。此后,新生儿便进入到快速生长的阶段。
2脱皮:几乎所有的新生儿都会有脱皮的现象,特别是过期产儿(胎龄满42周及以上出生的新生儿),不论是轻微皮屑还是像蛇一样的脱皮,只要宝宝饮食和睡眠都没有问题,这种脱皮便是新生儿正常的生理现象。
这种脱皮现象可以出现在全身所有部位,但以四肢、耳后较为明显。家长无需采取特别的保护措施或是强行将脱皮撕下,只要在给宝宝洗澡时,让其自然脱落即可。如果新生儿除了蜕皮以外,还出现红肿或水泡等其它症状,则需要到医院就诊。
3新生儿毒性红斑:一些新生儿在生后第2~3天内皮肤会出现粉红色皮疹。皮疹的出现受多个因素影响,且在洗澡后会变得明显,在持续2~3天后(最多10天)皮疹便会逐渐消退。但在皮疹消失之前,家长应注意新生儿的皮肤护理,避免因护理不当而在红斑的基础上出现脓疱疹。
4鼻及面部“栗粒疹”:几乎每个刚出生的新生儿的鼻尖、鼻翼及面颊等处都常常会有针尖大小、黄白色的点状物,并略高于皮肤表面。这主要是由于新生儿皮脂腺堆积而导致的,一般在出生后1~2周就会消退。
5生理性黄疸:主要是因为胎儿在宫内所处的低氧环境刺激红细胞生成过多,使新生儿早期胆红素的来源较成人多;加之新生儿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的功能都比较差,故引起生理性黄疸现象。
一般新生儿于生后2-3天出现皮肤黄染,生后5~7天达到高峰,但黄疸程度不重,皮肤呈淡黄色,足月儿可在生后2周消退,早产儿在生后3~4周消退。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其黄疸可能消退稍晚,但如果除皮肤黄染外,宝宝的一般情况均良好,则多数不需要治疗。但若黄疸出现于生后的24小时内,全身皮肤呈杏黄染,特别是手和脚心以及巩膜(白眼球)黄染明显,且有其他伴随症状,并在生后的2~3周仍未消退的新生儿,建议家长带新生儿到医院就诊以诊断是否为病理性黄疸。
6假月经和“白带”:部分女宝宝在出生后的一周内,有可能出现大阴唇轻度肿胀或是阴道流出少量黏液及血性分泌物的情况,称之为“假月经”。“假月经”是由于胎儿在母体内受到雌激素的影响,而在出生后宝宝体内的雌激素大幅下降,使其子宫及阴道上皮组织脱落所致,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最长1周左右即可消失,不必做任何处理。
7新生儿乳房肿胀:正常新生儿,无论男女,在出生后一周左右会出现双侧乳腺肿胀,大的如半个核桃,小的如蚕豆,有的还分泌少许乳汁,但表面皮肤无红肿现象。这是因为在胎儿时期,胎儿体内存在着来自母体一定量的雌激素、孕激素和生乳素。宝宝出生后,来自母体的雌激素和孕激素被骤然切断,使得生乳素的作用释放,刺激乳腺增生,出现宝宝乳房肿大现象。一般约2~3周乳房肿大会自行消退,不需要处理。有的家长认为把乳汁挤出来就好了,但这样做是很危险的。因为挤压会使乳头受伤,使细菌侵入,引起乳腺炎,甚至导致败血症。
8红色尿:新生儿出生后2-5天,尿相对较少,加之白细胞分解较多,使得尿酸盐排泄增加,尿液呈红色或桔红色,并且在宝宝排尿时出现啼哭。这种现象多在尿液染红尿布或尿不湿后被家长发现。若出现此情况,妈妈可加大哺乳量或适量多喂些水以增加宝宝尿量,防止结晶和栓塞。
9新生儿四肢屈曲:许多家长都发现自己的宝宝从一出生到满月,总是四肢屈曲。有的家长担心宝宝日后会成罗圈腿;有的老人干脆将宝宝的四肢捆绑起来,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正常新生儿的姿势都是双上肢屈曲呈“W”状,双下肢屈曲呈“M”状,这是健康新生儿肌张力正常的表现。随着月龄的增长,其四肢会逐渐伸展。而罗圈腿(“0”型腿)是由于佝偻病所致的骨骼变形引起的,与新生儿四肢屈曲毫无关系。
10“马牙”:新生儿的上腭中线和齿龈切缘上常会有黄白色的小斑点,称为上皮珠,俗称“马牙”或“板牙”,是由上皮细胞堆积或黏液腺分泌物堆积所致。在新生儿生后的数周至数月便可自行消失。家长不可胡乱用针去挑或毛巾去擦,以防引起感染。
11惊跳:新生儿常在入睡之后有局部的肌肉抽动现象;或在受到声光或震动等刺激时,表现出双手向上张开,但很快又收回,有时还会伴随啼哭的“惊跳”反应。这是由于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所致。此时,只要家长用手轻轻按住宝宝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或抱起安抚就可以使宝宝安静下来。
12打喷嚏:新生儿偶尔打喷嚏并不一定是感冒了。因为新生儿鼻腔血液的运行较旺盛,鼻腔小且短,鼻毛尚未发育。当突然遇到冷空气,或是有外界的微小物质如棉絮、绒毛或尘埃等进入鼻腔,便会刺激鼻黏膜引起打喷嚏,这是宝宝清理鼻腔的一种方式,家长不必担心。但如果宝宝频繁打喷嚏且伴有流涕等其他不适,家长就应考虑宝宝是否感冒,带其到医院就诊。
13频繁打嗝:部分宝宝出生后的几个月内,一直都会有较为频繁的打嗝现象。这是由于宝宝横膈还未发育成熟。除此之外,有时宝宝也会因为过于兴奋或受凉等因素打嗝,或是由于刚喂过奶。到了3-4个月的时候,宝宝打嗝就会减少。若宝宝持续地打嗝,可以喂宝宝喝一些温开水,以止住打嗝。
14溢奶:部分宝宝喂奶后易从口腔内溢奶,这是因为新生儿的胃是“水平”的。另外,新生儿胃的容量较小,贲门括约肌发育也尚未发育完善,容易引起胃内奶汁反流。特别是喂奶后立即换尿布、哭闹时更易发生溢奶现象。有时用奶瓶喂乳汁或水时,由于其奶嘴没有被完全充满,致使宝宝吸入空气,造成胃体膨胀而引起溢奶。
溢奶不同于吐奶。溢奶量较少,从口角流出;吐奶量则较多,像喷出来一样,甚至从鼻腔溢出。反复吐奶是一种病态,应去看医生;溢奶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妈妈应注意喂奶技巧,喂后竖起宝宝,让他的头部靠在妈妈肩上,用手拍其背部最好带打嗝后再放在床上,头稍高位,刚放下时取右侧卧位。喂奶后勿立刻换尿布,尽量不要让宝宝哭闹,这可使溢奶减少。
15青痣:部分新生儿出生后于腰骶部、臀部及背部等处可见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不高出皮面的大块青灰色斑,这是由于特殊的色素细胞沉着形成的。大多在4~5岁时消失,有时稍迟。此现象为东方人所特有。
家长了解上述新生儿的特殊生理表现后,若出现上述情况就不会惊慌了,避免了过度的紧张及不适宜的处理方式,有助于更好的照顾宝宝健康成长。但当家长不能明确判断宝宝表现是否为生理表现时,如黄疸较重时,建议及时带宝宝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