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年级数学备课组活动《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感与符号意识》

(2019-11-20 10:10:33)

项目名称

二年级备课组活动

项目负责人

胡荷琼

活动时间

1118

活动地点

麦博思维教室

活动主题

《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感与符号意识》

主 讲 人

徐晓雅

参加对象

二年级数学备课组全体成员

申请学时

活动内容

及进程

首先是认识数感

《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由此可以看出,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是人主动自觉地理解和应用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悟能力。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并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下面出示的是几位老师陷入误区的案例:

 误区案例一

曾经观摩过两节教学数概念的课,难以忘怀,内容分别是“100以内数的认识”“1000以内数的认识。前一节课,教师给每位学生发一小袋黄豆(教师悄悄告诉我,她数好的,每小袋100),让学生小心翼翼地倒出来,然后估一估,有多少颗,看谁估得准。后一节课,教师出示一叠A4纸,指导语是:请小朋友们先估一估有多少张,看谁估得最准哦。课后教师说,为了数得快,她拜能者为师,反复练习。课堂表现果然不俗,51015…很快数完,200张。然后,让学生估计1000张纸有多厚面。非常感慨两位教师的付出,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课前花费大量精力,充分准备,令人肃然起敬。但又不能不反思,这是在培养数感吗?如果学生能够估出大约有100颗豆,能够比划1000张纸大约的厚度,这1001000还用教吗?

  显然,在教学数概念前,上述活动充其量是在制造一种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

误区案例二

那么,教学数概念后,加强应用,培养现实的数感是否都有效呢?有位教师在教学了整万数的认识之后,设计了一个估人民币的活动,创设的情境是:购买辆价值100万元的跑车,叔叔手中捧的这堆100元人民币够吗?起初,教师只出示了100元单张、10000元一叠供学生参照见学生反应不佳,又出示了100000元一捆。这下多数学生估计不到100万元(可见,是需要合适参照的)。教师去掉图片上的遮盖,揭示谜底,只有70万元。然后添上3捆,这才是100万元。整个过程,学生与听课教师都被深深吸引住了。大家的观感是太精彩了,有的还说真没见过100万元。轮到笔者评课了,第一句话是:请问,什么样的人需要这种数感,我这辈子肯定不需要……”全场愕然。

误区案例三

  如果说估豆子、估纸、估人民币,培养的是数感,那么20世纪六七十年代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糖果柜台营业员张秉贵,就是数感极佳的人。想当年,物资匮乏人们买糖果,少有称上一斤的。张师傅不管顾客要二两、三两还是半斤,甚至还有几两半的,随手一抓放到秤上,保证足斤足两。一抓准成了他的标签。试问:这是数感吗?

误区原因分析

  问题在哪里呢?多次深思,终有所获:数感量感混淆。高等数学中数感就是数量意识。因为数是量的共同属性的抽象与表征,数与量可以混为一谈,比如,变数与变量是同义词。但在小学数学中,数与量却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且常常不能不加以区分的概念。在现实世界里,没有抽象的数,有的都是数与量的混合体。因此,培养数感难免牵涉到量。而且,在实际生活中,数感又常常表现为观察事物时的数量识,或者反映为自觉地联系量,将数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以上三例无疑是在提醒我们培养数感,不宜过于依赖量,尤其是不择特殊的量。比如,小的豆,薄薄的纸,等等。毋庸置疑,豆、纸、纸币的量感不是人人都需要建立的,肯定不是义务教育的内容。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呢?

一、数出数感来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学是从数数开始的,在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中,在认识“1”时,学生可以说出:1本书、1 只小鸟、1棵树、1根小棒、1捆小棒、1个萝卜、1筐萝卜……随后引导学生数出几根小棒是一捆?数出几个萝卜是一筐?帮助学生理解“1”可以表示1个个体,也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1个集合;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这样,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就体会了数的含义,就数出数感来了。   

   二、读出数感来

   有人说,学生的数感是“读出来的”,“写出来的”。是的,所谓读中感悟、写中感悟,就是说教师要让学生在读数、写数的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例如,教师出示72387238,让学生读出这数。提出问题:怎样读72387238这个数?读万时和读个时有什么不同?(读了万级的数后再读万)为什么要加读“万”?万级上7个千万,2个百万,3个十万,8个万,即7238个万,个位上是7238个一,这个数是由7238个万与7238个一合起来,所以读了万级的数后就要加读万。          

   三、估出数感来

   新《课标》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曹培英老师在《跨越断层,走出误区》中指出“培养数感,不宜过于依赖量,尤其是不能选择特殊的量。”比如,估一估抓一把有多少粒豆,估一估一叠纸有几张,小小的豆,薄薄的纸都是特殊的量。对于这些方法,教师都应该加以鼓励但不过分依赖,并为学生提供机会,在相互交流中,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不断完善自己的估算方法,逐步发展估算使学生在不断地估算中发展自己的数感。

   四、算出数感来

   在小学阶段,学生需要学习口算、竖式计算、简便运算等,因此在小学阶段学生对数的敏感是在计算中逐步积累并发展的,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当学生只会埋头苦算时,思维也得不到发展。那么这时我们该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呢?比如50×4的积的末尾有几个0?学生看到这道题不会想到25×4得数是100,还是一步步在计算,于是我会问学生:这道题你是怎么算的呀?一提醒,学生就想起来了。再比如,99×7这样的学生往往只会老老实实地算。我会问学生:你是怎么算的?经过再次提醒,学生想到了其实这道题可以想700-7。这样,学生豁然开朗,自然觉得计算题也有趣了。

   总之,数感的培养是个长期系统的工作,在备课中要考虑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制定教学目标,选择适当方法,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发展数感。而“数感”只是曹老师报告中的一点,曹老师的报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让我们看到数学本质,看到数学文化,启发我们放缓脚步去俯视我们的教学,审视我们的教学。

 

    这本书中讲到“数学的基本语言是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像语言,其中最具数学学科特点的是符号语言,是人们进行计算、推理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工具。数学符号简洁、抽象、准确、清晰,具有简约思维、提高效率、便于交流的功能。”这段话清晰地阐述了“数学符号”在教学中的优势和作用。

感悟1:基于学生认知,调整教学思路

 符号意识这一章内容并不多,只有寥寥几页。从生活符号、数学符号入手,到如何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和应用能力。曹教授在书中传递了一种知识的呈现脉络,我们在教学时,可以从生活中和数学中的符号入手,让孩子们充分感知符号的作用和意义,再逐层递进,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与应用,这样教学会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感悟2:深度研读文本,规避教学误区

书中,曹教授为我们例举了几个教学实践偏颇,让我们较好的规避了一些教学误区。

1.走出生活中的符号混同数学符号的误区

  教学中适当渗透生活符号,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可取的。但课堂中过多的引入生活符号,而忽视了数学符号的教学,学习重点没把握好,很可能会把数学符号课变成了符号学的普及课。

2.走出规律的表征混同符号意识的误区

  为了丰富教学内容,我们往往会特意开发一些学习材料,比如这几题,用自己的方式表示你发现的规律。上述教学,实际上是在训练学生发现规律、表征规律,在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上其实没有多少助力。

3.走出重视自创符号,忽视现有符号意蕴揭示的误区

    本次课改的一大改进是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自创符号,并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意。这就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在自创之后解释现有符号的意蕴,让学生了解为什么全人类都接收并一直沿用这些符号。

通过书中例举的三个实践偏颇,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规避教学误区。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深度研读文本,抓住教学重点。

感悟3:深度挖掘教材,精选教学素材

    小学生所学知识相对比较简单,在突破符号优越性的重难点时,应尽量选择适合学生理解掌握的素材。

书中,曹教授为我们例举了两个例子,特别有代表性。

  第一个例子,是乘法交换律:a╳b=b╳a,这个表达式不能较好的反应出符号优越性的特点,因为用文字描述这个乘法交换律的一般规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位置,积不变也很简洁明了。

第二个例子,是乘法分配律:(a+b) ╳c=a╳c + b╳c,这个乘法分配律的表示式与它的文字描述相比较,就简单明了很多。文字中出现了两个数的和,又有与第三个数相乘,又变成他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这对于很多孩子是无法很好的理解的,相反,这个表达式就能很简洁的说明规律。

可见,符号的优越性不仅只是简洁明了,更是准确、无歧义!

活动照片

二年级数学备课组活动《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感与符号意识》

二年级数学备课组活动《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感与符号意识》

 

 

 

过程确认

科研处负责人签字:马双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