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德教育:助力孩子成为受欢迎的人
(2025-09-01 09:52:35)
标签:
家庭教育父母课堂 |
分类: 关注 |
公德教育:助力孩子成为受欢迎的人
文-陈若葵
我们不难见到这样的景象:一些孩子在海洋馆、博物馆、科技馆里肆无忌惮地乱跑,在火车、飞机、影剧院、音乐厅等地大喊大叫,在公园、街道随地丢垃圾……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给孩子宽松教育,鼓励为主、尊重个性。然而,允许孩子释放天性应有一定的底线,家长要给孩子设立行为的边界,让他明确自己的行为规范,这个边界就是社会公德。公德和教养是培养出来的,不是天生具有的。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的社会公德,使之成为有教养、受欢迎的人。
公德教育有待提升
公德,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田宏杰认为,公德是“社会公认的依靠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维持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
引导孩子学会处理好三种关系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社会公德的内容确定为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五大维度。田宏杰说:“我们把这五个维度分为三类:个体与人的关系、个体与环境的关系、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与人的关系包括文明礼貌和助人为乐,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爱护公物和保护环境,与社会的关系包括遵纪守法。”
儿童期是培养初步的是非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关键期,尤其是进入小学后,儿童的道德发展和自我修养能力迅速提高,并表现出很强的可塑性和主动性。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钱志亮表示,在培养孩子个体与人的关系上,教师和家长应抓住时机,通力协作,培养孩子的平等、关怀意识,使之学会尊重、理解、关心他人,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文明礼貌、遵时守约、助人为乐等公德意识。其中,文明礼貌是人在交往中应具备的起码素质,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也是个人道德修养境界和社会公德面貌的直接表现,是孩子首先要学习的。
公共场所是人们共同生活、学习、娱乐的地方。钱志亮认为,在培养孩子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上,教师和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遵守公共秩序、遵纪守法、爱护公共财物等公德意识。在培养孩子个体与环境的关系上,他认为教师和家长亟须培养孩子的生态道德意识,即在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等方面的公德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家长不但要告诉孩子行为准则的内容,还要告诉他们建立相应行为准则的原因,这有助于他们以主人翁的身份体悟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的重要性,规范自己的行为。
拥有社会公德的孩子在与人交往时能既关注自己的需求,也关注他人的需求和社会规则,与身边的人能建立起更好的人际关系,做到双方共赢;能与社会友好相处,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也能在身体力行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同时,学会引导他人共同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努力。
从细节入手培养孩子的公德意识
遵守社会公德对孩子而言就是在各种具体情境中做符合社会规范的事。培养孩子的社会公德,可以从生活细节入手。从孩子学说话起,家长就应教他使用礼貌用语,如“请”“您”“谢谢”“对不起”;让孩子懂得基本的礼节,不随便打扰别人的工作、学习,不轻易打断别人讲话,去别人家里做客时不随意乱动东西、客随主便;碰撞到别人能及时道歉并关注自己是否给对方带来伤害;等等。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要逐步教会孩子遵守公共秩序和行为规范,比如爱护公共财物和环境,买东西、坐车要排队,在公共场合不外放电子设备,不因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人,不乱丢垃圾,等等。在这方面,家长要注重现场教育,即在公共场合看到别人的行为,告诉孩子他们的哪些行为是应该提倡的,哪些行为是必须杜绝的。
同时,家长的身教比言传更能影响孩子的行为。比如,当看到路边被随意丢弃的饮料瓶时,家长要主动捡起瓶子丢进垃圾箱,并告诉孩子为什么这样做,但切忌过多说教。久而久之,家长的示范就会起作用,再遇到类似情况时孩子就能有样学样,主动做这件事情。
除了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公德,钱志亮认为,学校可以将公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中,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道德发展需要,规划不同阶段公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和相应目标,通过广播、录像、知识竞赛、主题班会、板报等形式给孩子提供学习和实践演练的机会。另外,社会也可以通过大众传媒等给孩子提供各种潜移默化的学习机会。家校社协同,引导孩子学会平衡自我行为与社会规则之间的关系,这是家庭、学校、社会的责任。
(转载自《中国妇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