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让孩子独立是父母的必修课
(2025-08-01 09:59:26)
标签:
家庭教育父母课堂 |
分类: 关注 |
放手让孩子独立是父母的必修课
文-陈
随着新学期的临近,又一批充满期待的学子们即将步入校园。在每年开学季的大学新生宿舍里,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父母忙前忙后地帮孩子整理行李、收拾床铺、打扫卫生,有的孩子会参与进来,有的孩子则完全是旁观者,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的代劳。拳拳爱子之心可以理解,只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始终不应忽视教育的根本目的,即我们想要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孩子总有一天会离开父母羽翼的保护,独自面对人生的风雨和挑战,在陪伴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是否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和生活的能力,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考验着父母的教育智慧和认知水平。
古人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计深远”并非意味着要为孩子铺平每一步要走的道路、规划每一个细节,而是以长远的眼光培养孩子,使其具备能够稳健远行的人格特质与能力,而独立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核心能力之一。如何才能让孩子成为具有独立能力的人?
第一,将孩子视为独立的个体。
父母应将孩子视为独立的个体,爱孩子的同时设定适当的界限,这是培养孩子独立人格和能力的重要前提。有一些父母持这样的观点:“孩子是我生的,因此他的所有事情都可以由我掌控”,或者认为“孩子应该完全遵从我的指令”,而没有将孩子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与思想的个体来尊重与对待。这种做法很容易导致爱的界限模糊,将父母演变成过度控制的“直升机式父母”,父母就像直升机一样时刻在孩子头上盘旋,试图控制孩子的每一个动作甚至思想。这样的结果就是孩子容易变得像提线木偶一般,任何事情都听父母的安排和意见,缺乏自己的想法和自由空间。
第二,避免过度保护。
父母要避免对孩子过度保护,多给孩子历练和成长的机会。中国有不少父母喜欢将本该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包办代替,结果是让孩子失去了体验和锻炼的机会。父母喜欢包办代替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过分重视学业成绩,忽视孩子其他技能的培养。例如许多中国父母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你只要搞好学习就行,其他什么事情都不用做。”二是图省事和节约时间。例如当孩子上学快要迟到或是有其他事着急出门时,父母就会主动帮孩子收拾书包、整理衣服。三是不信任孩子能独立完成任务。例如有些父母担心孩子洗碗时会打破碗,认为自己动手更稳妥,便从不让孩子洗碗,做其他家务也是如此。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过度保护都会剥夺孩子体验和成长的机会,导致他们在生活中变得无能,缺乏自信和独立性。
第三,赋予孩子选择的权利。
父母要在生活中赋予孩子选择的权利,不要总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或总是认为自己的选择优于孩子的选择,不要为孩子包办一切。人类生来就渴望自主,自主性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的自我管理能力与特质。它涵盖了自由表达意志、独立作出决定以及自行推进行动的能力等。只有当个体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求行动时,才能更有效地实现个人发展。剥夺了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必然会阻碍其个性的健全发展和独立人格的塑造。父母可以从一些小事开始,给孩子做主的权利。比如让孩子决定出门时的着装、周末家庭出游的路线、课后兴趣班的选择等。
第四,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独立性。
孩子的责任心和独立性往往是相辅相成的,让孩子学会承担后果,也是培养其独立性的重要途径。在生活中对孩子过度保护,一方面容易让孩子变得脆弱,对挫折缺乏承受力;另一方面容易让孩子变得没有担当,一遇到困难或问题就把责任归咎到别人身上或寻找各种借口推卸责任,这样的孩子在成长中自然难以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不应过分担忧孩子遭遇挫折,也不应不忍心让孩子承担错误行为的后果。一是要允许孩子有“试错”的空间,让孩子通过亲身体验获得自我反思与成长,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也是这个道理;二是可通过给予孩子一些与其行为相称的适当惩罚,让孩子学会吸取教训、承担后果,通过这样的历练,孩子的责任心和独立性将逐步得到培养。
学会独立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而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同样是作为父母必须实践的重要课题。一个具备独立人格和能力的孩子,将能够更加顺利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并且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自我完善;拥有更多的勇气和更大的力量,以从容的心态应对人生路上的各种挑战。
(转载自《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