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让孩子拥有自己的强项

(2025-04-01 10:19:17)
标签:

家庭教育

父母课堂

分类: 有问必答

如何让孩子拥有自己的强项

-陈若葵

【问题描述】

为了让儿子能有一技之长,从小到大几乎每个周末我们都陪着他参加各种兴趣班。哪知道儿子现在上了高中,跟我们说他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也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为了不让他妹妹重蹈覆辙,我们想请教您:如何让孩子拥有自己的强项?

分析解答

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有一技之长。但是,部分孩子直到上高中、念大学,仍不知道自己对哪个领域感兴趣,也不知道自己心里热爱的是什么。如何让孩子拥有一个爱好,并将爱好发展成自己的强项,在未来足以傍身呢?

1.家长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

在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中可能隐藏着他最大的天赋。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家长能够发现其兴趣和天赋,顺势而为地进行培养,孩子更容易有所成就。比如:

与同龄人相比,孩子能出色地背诵诗歌和有韵律的句子;家人讲故事或说话时用词不当,他会及时纠正;能绘声绘色地讲故事……这些表现说明孩子可能有很好的语言天赋。

孩子小时候特别注意倾听有规律的声音;唱歌时音准很好;喜欢听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并能辨别它们的不同之处;能对不同的声音发表评论……这些说明他可能有很好的音乐才能。

凡是走过的地方孩子很少迷路,旅行时能记住沿途标记,画地图路线清楚,这类孩子有很好的空间方面的才能。

如果孩子经常问诸如时间从什么时候开始”“为什么小行星不会撞到地球”“雷、闪电和下雨是怎么回事,善于把各种杂乱的东西按规律分类,下棋时能很快明白棋子之间的关系,表明他可能有数学、逻辑方面的天赋。

……

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曾这样说:很多时候,孩子不一定知道自己的长项和兴趣所在。所以,父母的重要任务就是观察和发现。父母要有深度观察和沟通的能力,与孩子进行交流、探讨,为其提供体验丰富多彩生活的机会,鼓励孩子发掘自己的兴趣方向,帮助他逐渐明确自己的兴趣所在。

2.创造宽松、自由的环境

在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安富海看来:兴趣的发展需要宽松、自由的环境,家长要创造这样的成长环境,让孩子在更大的空间内自主发展。因此,家长要营造积极的心理环境,让孩子远离焦虑、怨恨等负面情绪;建设民主的教育环境,给孩子适当自由和选择的权利,只要其兴趣价值取向正确,就应尊重和鼓励孩子的选择;建立家庭容错机制,为其探索未知世界提供保障;创建孩子的私人空间,让他在自己的空间里自由探索。

家长要鼓励孩子大胆尝试。生活中,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各种不同的玩具和学习工具,让他尝试简单的科学实验。当孩子在探索中遇到难题或遭遇失败时,家长要鼓励孩子坚持并尽可能地提供支持,一同寻求继续探索下去的办法。

3.将知识和体验相结合

培养孩子对自然科学的爱好,有效方法之一是将书本知识与动手实践相结合,读科普书籍和观察自然、做科学小实验相伴而行。比如,孩子喜欢昆虫,家长一方面可以与其共读《法布尔老师的昆虫教室》《昆虫记》《美丽的蝴蝶》《奇妙的昆虫》等书,看介绍昆虫的纪录片,去自然博物馆观看昆虫标本;另一方面,可以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寻找蝴蝶、蚱蜢、蟋蟀、蝗虫、螽斯、螳螂等昆虫,亲眼观察、亲手捕捉甚至饲养,了解某一类昆虫的生命轨迹。可以在家里准备一台显微镜,让孩子更清晰地观察这些昆虫体内的结构、器官和细胞的活动。

利用显微镜,孩子也可以更细致地观察各种材料,比如不同材质布料的纤维、花瓣或叶子的纹理等。通过凹面镜、凸面镜、三棱镜等不同镜子,孩子能观察到光的反射、折射,看到太阳光的色彩、强弱、光圈的移动变化……系统的知识和生动的体验能激发孩子探索自然科学的热情。

4.家长善于学习,孩子耳濡目染

培养孩子的兴趣,家长自身要善于学习,拥有一定的爱好。若家长有某方面的特长,孩子耳濡目染,也容易对这方面产生兴趣。比如,爸爸妈妈喜欢书法、绘画,经常在家里写写画画,一家人经常去看各种书画展,孩子对书法和绘画感兴趣的概率就会比其他孩子大得多。如果孩子的奶奶晚上经常带他去跳广场舞,孩子就更容易喜欢跳广场舞,也因此可能会爱上跳舞。

发展自己的天赋,孩子收获的不只是一技之长。在此过程中,他会表现出愉悦、积极、自信、专注等行为特征和品质,坚定对某项专长终生不渝的追求。因此,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内心需要,保护和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天赋,最大限度地提供便利、创造条件;切忌根据自己的期待、价值观以及对未来的判断替孩子选择兴趣,将自己认为好的兴趣强加给孩子,阻止孩子发展与考试无关的兴趣,让孩子在被兴趣中承受负担、折磨甚至痛苦。

(转载自《中国妇女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