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把孩子看作别人的孩子

(2025-02-11 13:11:01)
标签:

家庭教育

父母课堂

分类: 走进青春期

把孩子看作别人的孩子

-马志国

这天,徐女士打来电话说她的孩子出了问题,希望我能尽量当天接待她来访。

一坐下,徐女士就说:孩子不去上学了,您说他怎么总是让人着急上火?

我问她说:孩子不上学,是出了什么情况吗?

徐女士叹道:还不是为他的玩。

玩?孩子怎么玩了?

心理困扰:孩子沉迷养鱼

唉,也怪我对他不够严厉,许多事都由着他,助长了他的玩心。这孩子特别贪玩,只要玩上什么东西就特别认真,而且玩啥都能玩出花样来。上初中的时候玩手机游戏,后来玩篮球,玩足球……现在让我最头疼的是玩鱼。

玩鱼?

就是养鱼。高二暑假,我跟孩子逛街买了两条小斗鱼。后来,孩子开始买各种观赏鱼。到现在,家里的鱼越来越多,整整一面墙都是,整得我们家像个水族馆。

我赞叹说:喂养这些观赏鱼,对一个男孩子来说可是不简单啊。

徐女士说:是。这些鱼主要是他自己照看、喂养,我偶尔帮帮他。他还买书,查手机,研究各种鱼的喂养方法。连鱼病了怎样治,各种鱼怎样繁殖,他都要研究,简直成了养鱼专家。可是高三了,该高考了,再这样玩哪行?前天晚上我跟孩子商量把鱼卖掉,然后专心学习。我话还没说完,孩子就翻脸了,说我存心不想让他上学,问我是不是早就看他养鱼烦。然后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理我,第二天就不去上学了。

原来如此。平时孩子学习怎么样?

徐女士沉默片刻:之前成绩还行,但到了高三成绩下滑得厉害。这不,寒假给他报了补习班。好不容易成绩又上来了,谁知道刚开学就出这样的事。唉,没见别人家的孩子让人这么费心。

心理解析:家长盲目比较是主因

我直言:我虽然没见到孩子,但是从您抱怨的话里却听出来孩子挺好的,有挺多优点呢!先说他的学习吧。他能够凭自己的实力考进重点高中,能够自觉在寒假里补课学习。再说他的玩。他能够玩啥都玩出点儿花样来,能喂养好那么多观赏鱼。这其中有兴趣、有坚持、有勤奋、有耐心、有细心,这可都是积极的心理特点啊。

徐女士说:照您这样说,孩子还是个好孩子了?

我笑了:在心理咨询中,常有些家长朋友把孩子说得一无是处,但是在与孩子接触沟通后,我却发现孩子身上有很多优点,沟通合作也非常好。同一个孩子,在别人眼里是那样可爱,可在家长眼里却是可气可恨。这是为什么呢?很简单,就因为在家长眼里,那是自己的孩子。

自己的孩子?徐女士不解地问道。

我解释说:自己的孩子相对应的叫别人的孩子。这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反映的是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攀比心理。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难免相互比较,这在心理学上称为社会比较。人们往往通过社会比较来认识、激励自己。但如果父母把自身价值建立在孩子身上,把面子建立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希望通过自己的孩子胜过别人的孩子来满足自己的面子;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功利意识过强,只看分数,一叶障目,看不到孩子的全面发展,这种比较就会变成盲目攀比。

盲目攀比的结果,就是看别人的孩子什么都好,看自己的孩子什么都不好。于是对自己的孩子不满、挑剔、批评、高标准、严要求。这似乎是为孩子好,结果却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

心理对策:把自己的孩子当别人的孩子

原来是这样。那我该怎么办呢?徐女士问。

我笑了:既然看自己的孩子总感觉不如别人的孩子,不妨换个视角,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别人的孩子。这样我们和孩子互动时会少很多烦恼,多些顺畅,孩子的成长也会更顺利。

徐女士眼睛亮了:孩子有个同桌,两个人很要好,两个人的情况也差不多。但是我总感觉那个男孩看着顺眼,我们相处得挺好。我也对那个男孩提过建议,我感觉他听得进去。那男孩甚至跟我儿子说:你别跟阿姨生气了,阿姨不是挺好的吗,还倾听我的困扰呢。不像我妈只知道说学习。我儿子却说:你是别人的孩子,我妈对我也是总看不顺眼,只知道说学习。’”

我引导说:现在试试,想象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别人的孩子,看看有什么新看法吗?

徐女士边想边说:真像您说的,其实孩子身上真是有很多优点呢。说学习吧,到时候自己知道使劲,一使劲就有效果;说养鱼吧,真是挺有耐心,挺下功夫的。

我肯定说:如此,妈妈就会随时传递给孩子良性信息,母子互动就进入良性循环。孩子能把鱼养那么好,如果在良好的亲子互动中巧加引导,学习还能差哪去?

徐女士有些不解:他养鱼,我没反对过,怕耽误他学习,还帮他养呢……

我笑了:您实话实说,内心真想让他养鱼吗?

徐女士不好意思地笑了:我真不想让他养鱼,总想把鱼全给他卖了。其实,孩子是知道我反对的。

我说:是啊,孩子敏锐地察觉到妈妈的态度,所以才问是不是早就看他养鱼烦。看来,妈妈得从心里拿孩子当别人的孩子,才容易看到孩子的好,因势利导,引导孩子把好的心理特点用到学习上来。

徐女士脸上的愁云终于散去:知道了,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别人的孩子,因势利导。我知道该怎么办了,谢谢您!

几天后,徐女士发微信说孩子已回到学校,又投入到紧张的备考中。至于那些观赏鱼,母子约定,暂由母亲多照顾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