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怎样做孩子敢说真话
(2024-10-04 14:51:59)
标签:
家庭教育父母课堂 |
分类: 关注 |
父母怎样做孩子敢说真话
文-陈若葵
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与之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父母的愿望。但令很多父母困惑的是,孩子在学校被同学欺负、在学习上遇到瓶颈或不慎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即便内心害怕、不安,宁可自己扛着、憋着,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也不会在第一时间向父母求助,不敢跟父母说真话。父母因此很难走进孩子的内心,对孩子的教育不容易奏效,对孩子的期待也不容易实现。
孩子为何不敢吐露心声
孩子之所以不敢对父母吐露心声,往往是由惧怕或不信任父母所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钱志亮认为,孩子遇事选择回避而不是主动对父母坦诚相告,主要有下列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害怕被父母批评指责。如果孩子闯祸、惹了麻烦,父母习惯于严厉指责甚至打骂,孩子看到父母凶狠的目光,受到责罚,他们会很害怕。同时,他们还会从父母的态度中感受到自己被嫌弃、不被爱。他们渐渐地把犯错和羞耻感挂钩,导致犯错后的第一反应是:“千万不能让爸妈知道。”撒谎、隐瞒、逃避就成了孩子犯错后的惯用对策。
二是对父母失望。当孩子跟父母说出自己遇到的困难、心事,却得不到期盼的帮助、安慰或积极回应,孩子会认为就算告诉父母,他们也不会和自己站在一起。比如淘气的孩子又一次摔破膝盖,父母一边处理伤口一边恶狠狠地说:“说过多少次了,别在路上跟同学打打闹闹,你就是不听。摔破了活该!”孩子不懂父母的刀子嘴豆腐心,会因父母冰冷的语言、粗暴的态度内心感到受伤、无助,并开始质疑父母对自己的爱。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不到万不得已,孩子绝不会让父母知道。
三是为避免父母对自己担心、失望而报喜不报忧。比如,有的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觉得告诉父母既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引起父母的焦虑、唠叨,不如选择延迟学习时间、上网找答案等方法尝试自己解决;或者在放学的路上被同学欺负,害怕父母得知后刻意安排每天接自己回家,为了不给父母“添麻烦”而默默隐忍。这种“懂事”的背后,藏着孩子的孤独和无奈。
这样做有助于孩子敞开心扉
倾听,用心用情体会孩子的感受
对这样的场景父母应该都不陌生:孩子高兴地说着学校的事、同学间的事,却因大人的一句问话戛然而止。不可否认,绝大多数父母有倾听孩子的意愿,孩子没有兴致说,多半是由于父母习惯了理性地听,边听大脑边高速运转,忙着质疑、评价、分析、解决问题。这样的听往往不能拉近亲子之间心与心的距离。真正的倾听是情感的、灵性的、直觉的,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设身处地体会他的心情和感受。
在倾听中除了与孩子共情,父母还可以从对话中发现一些契机适时提问:你为什么这么做?你是怎么做到的?这样做时,你有什么感受……借此帮助孩子发掘自身的内在力量。比如,孩子说他想在班会上做演讲,分享自己的集邮心得,父母首先要夸夸他:“哇,真不错!”接着问:“你为什么想做演讲呢?”孩子或许会说:“把自己擅长的事演示给大家,那感觉一定很爽!”对此,父母要认同孩子的感受,同时提示他需要提前做好哪些准备,帮助孩子把“想要演讲”的念头具体化,让他看到“想”的背后是如何实施的,进而把自己“喜欢站在讲台上的感觉”变成现实。父母这样的倾听会创造出积极、温暖的亲子交流情境,这也是孩子愿意说真话的情境。
包容和接纳让孩子无须掩饰
我们常说父母要善于包容和接纳孩子,尤其当他们遇到困难和棘手的事时。父母可以明示或暗示孩子,不管遇到什么事都别怕告诉父母,父母会和他共同面对。父母的理解和友善,给了孩子“报忧”的勇气和说真话的底气,能让孩子从错误中学会成长。
包容和接纳孩子的另一层意思是包容和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在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边玉芳看来:“家庭成员之间要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注重积极情绪的表露。父母要有‘高接纳性’,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所有情绪,既要接受孩子的积极情绪,又要包容孩子的消极情绪。要有‘高反馈性’,对孩子的情绪给予共情并做出反应,从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的情绪以及情绪产生的原因,帮助孩子调节消极情绪;要有‘高预测性’,学会合理地表达情绪、调节情绪,让孩子熟悉父母的情绪表达方式,从而获得安全感。”
一个能很好地管理自己情绪的人,是在童年期体验过各种负面情绪,经历了发泄并调整自己的负面情绪,最终达到情绪稳定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得到了父母的合理引导,学会了积极沟通,在经历了多次情绪失控、调整、冷静、恢复平静后,逐步提升了管控情绪的能力。孩子有了这些能力,自然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说出真心话。
和孩子建立信任关系
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孩子才会信任父母,遇到任何事情在第一时间想告诉父母。这样的亲子关系是良性的,也为孩子日后建立其他社会关系打下好的基础。
通常,小学生的信任和安全感来自被尊重。父母应信守承诺,有诺必行。亲子间坦诚交流,不随意贬低孩子,保护孩子的隐私和秘密,不让孩子难堪。与孩子谈论棘手的问题时,尽量使用“咱们可不可以……”“如果……会不会更好?”等建设性的话语方式。在特定的时候给孩子建议和指导,不过于强硬,让孩子感到被尊重和重视。
青春期孩子的安全感来自有适当的自主权,父母要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和空间,不翻看手机,不随意干预其交友行为;避免唠叨,沟通时简明扼要,点到为止。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更容易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有话愿意跟父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