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家庭软环境,才是教育硬道理
(2023-12-01 16:28:23)
标签:
家庭教育父母课堂 |
分类: 关注 |
建设家庭软环境,才是教育硬道理
文-田国秀
一提起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很多人会想到“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关注的是外部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但对孩子影响最直接、最持久的是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往往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比如家里住多大的房子,房间如何布置,父母开什么样的车,在日常生活中的花销是多少,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父母为孩子提供的硬环境越来越好。对家庭而言,硬环境属于物质环境,是家庭发展的基础;软环境属于非物质环境,是家庭发展的核心。软环境分为很多种,如果按照大的分类,家庭软环境可分为家庭价值观、家庭关系结构和家庭沟通方式。
家庭价值观是家庭软环境的灵魂
家庭价值观包括家庭成员坚守的做人、做事、待人接物、对待工作甚至对于世间万事万物的信念。它在家庭软环境中排第一位,也叫精神环境。
对众多中国家庭而言,价值观包含在家风、家庭人际关系、家庭生活方式中,往往不是通过父母讲课或说教的方式传递,而是体现在关系和与他人的互动中。比如孩子如何对待小区里的保安、保洁员,如何对待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这些都与家庭价值观有关,需要父母做出示范。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可以利用特定环境、巧妙契机传递家庭的正向价值观。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不仅要通过语言让孩子了解,更要通过实际行动做给孩子看,让他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比如在家吃饭时,如果长辈没坐下,所有人都不能动筷子;父母盛的第一碗粥、倒的第一杯牛奶一定要先给长辈。孩子从小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长大,早已形成尊重老人、敬重长者的习惯,也就不再需要患得患失,更不会讨价还价。
另外,父母在讨论新闻、舆论、社会事件时,也是在传递价值观。比如有的人投机取巧,钻法律的空子,谋不义之财,若父母谈论起来流露出羡慕、欣赏甚至自叹不如的遗憾,就会误导孩子的价值方向和人生目标,实质是家庭价值观出了问题。
家庭价值观和信念系统的形成、营造和经营,需要父母在各个场合、各种小节上保持严谨、一致,做到知行合一。父母要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建设软环境,一点一滴都注意价值观的引领。
家庭关系结构影响家庭教育效果
建设好家庭软环境,父母要努力维护家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保持家庭关系结构平衡。一个孩子形成什么样的性格,以什么样的方式与人交往,走向社会、进入职场后如何自处……都是从家庭关系中习得的。
有的家庭结构呈现男女地位失衡的态势,如果孩子长时间生活在这种不正常的家庭关系中,就会选择站队,例如考虑父母意见不同时该听谁的话,要钱的时候能从谁手里要出来,在关键环节上谁能拍板,等等。孩子会根据这些因素去讨好一位家长,看眼色行事。等到长大后进入职场,他也会将这种行为带到工作中。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正直、善良、乐观的孩子,但家庭关系结构的扭曲会给孩子带来很多不良影响。
所以,要提醒每个家庭成员不越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保持适度的边界。另外,父母都要在位,不能以工作忙为借口长期离家,推卸责任,或者人在家中但不发挥角色功能,对伴侣不上心,陪伴孩子时心不在焉。一方角色失职,势必导致另一方补位或填空,也会导致父母功能越界。
总之,每个人扮演好自己的家庭角色,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相互配合发挥作用,是家庭关系结构和谐的标准。
家庭沟通方式决定孩子的人际关系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沟通方式。有的方式比较有利于建设和谐家庭,有的方式导致产生较多的家庭问题。
比如有的家庭,每个人都少言寡语。父母从不主动和孩子沟通,孩子也不愿意跟父母沟通,什么事都不愿放在桌面上说,总是闷在心里,积攒到一定程度再爆发,这就是不健康的交流方式。
还有一些家庭,每个成员都特别爱说,总抢话说,几乎不具备倾听的能力。不重要的事能没完没了地说,重要的事又谈不出观点;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缺乏理性思考,经常是一通胡说。这也是家庭沟通方式出现了问题。
少言寡语型和话痨型是两个极端,我们在家庭中交流时需要掌握适度原则,让家庭成员能够有效沟通。父母可以创设一些交流机会,比如共读一本书、共看一部电影、共玩一个游戏;或者每天设置一个固定的家庭交流时间,每周开一次家庭会议,每周举办一次家庭户外活动,等等。
父母要发挥榜样作用,做好示范,在适当的时机和场合,通过文明的语言和行动,给孩子传递正确且精准的信息。
除了要做好家人之间的有效沟通,也要做好家庭与外界的积极沟通。因为家庭不是一座孤岛,不可能把门一关,跟谁都不往来。父母在开展家庭教育时,要与外界交流,沟通时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促成家庭与环境积极互动,和谐共生。
总之,建设家庭软环境,才是教育硬道理。父母要在家庭价值观、家庭关系结构和家庭沟通方式上下大力气,用心营造软环境。毕竟孩子是在家庭中长大的,受家庭环境影响最大,而家庭软环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