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怎样批评孩子效果更好

(2023-07-01 11:53:41)
标签:

家庭教育

父母课堂

分类: 有问必答

怎样批评孩子效果更好

-刘翔平

【问题描述】

我儿子小乙上小学四年级。从他上学开始,记作业就成了他每天必做的事情。头两年没什么书面作业,我们没太跟他计较。现在“升级”了,他的记事本上还是经常缺东西。我们没少批评他,可是一点儿也不见效。请问您有什么好办法吗?

分析解答

批评不是说教,不是责备,更不是警告、辱骂或者惩罚孩子。批评的目的是在孩子说错话、做错事时给他提供帮助,引导他走出困境;是要赢得孩子的合作而非对抗,促进孩子的成长和获得亲子关系的改善。

怎样批评孩子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父母不妨试试六步进阶法

1.反省内心对话是否正确

父母在批评孩子时要避免随意性,应有一定的准备,哪怕几分钟也好。重点是思考自己的内心对话是否正确,是否遵循了尊重与理解、支持与保护、分享、前后一致和无条件的爱这几个亲子沟通的原则。

试着对比下列几组父母内心的对话,体会它们的不同之处。

正确的:小乙又忘记在记事本上记作业了,这让我觉得很失望,但事情还不至于无法收拾。我要指出他的错误并让他改进,同时必须保持冷静。

错误的:这孩子太可气了,总是忘了记作业,还得给同学打电话问来问去,真是寒碜人。这次我得好好收拾他一下!

正确的:自从上次跟他谈过话后,他很少忘记记作业了。今天怎么啦?难道被别的事耽误了吗?

错误的:就记作业这点儿破事儿,跟他说那么多遍都记不住。这孩子是不是傻呀!

正确的:我得跟孩子一起想办法,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不然总是打电话问同学,麻烦别人不好。

错误的:这孩子真没责任心,自己的任务都不记。要是再忘了记作业,就让他完不成作业,被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儿批评吧。这样他才能长记性!

2.切入话题,伺机说明批评理由

可能的话,先问问孩子在学校里发生了什么事,以免误会孩子。但是一旦切入话题,就要直指问题的核心。父母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角度说明批评孩子的理由。

首先,指出孩子的错误对父母的影响。比如:你总是不记作业,妈妈很担心,心里也很烦。

其次,指出孩子的错误给他自身造成的影响。比如:忘记记作业会影响你完成家庭作业,让你觉得总有事情没做完。

最后,指出问题是如何发生的。比如:是你没时间记作业,还是忘了记?

3.提出明确、中肯的批评

句子应以开头。比如:我觉得你总忘了记作业,是因为你……我感到很失望,因为你……我对你今天的做法很不满意,觉得你忽视了……

在批评孩子的时候眼神要注视着他,让他觉得这件事情很严肃。

4.请孩子给出解释

这是进一步说服孩子接受父母批评的积极的办法。询问孩子没有记作业的原因,避免孩子觉得所有的事都是父母说了算,自己没有受到尊重。同时,孩子的解释会让父母修正自己的批评内容,使得批评恰到好处,孩子更容易接受;或者让父母从中了解到今天孩子没有记作业事出有因,比如帮美术老师打扫教室后回班就放学了,确实没时间做这件事。

5.请孩子提出改进的方法

到这一步时,父母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改进意见。根据孩子的特点,此时父母的语言大致有以下几种。

鼓励型。比如: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吗?这种方法对自觉性较强的孩子适用。

建议型。比如:你说说我可以怎么帮你?我的建议你觉得怎么样?这种方法适用于能力和自觉性中等的孩子。

帮扶型。比如:我这样帮你改进,对你是否有帮助?我会这样来帮助你,你同意不同意?这种方法适用于能力和自觉性较差,需要父母具体帮助的孩子。

在这个环节中,孩子很可能向父母提出一些要求,期望他们做适当的改变。对此父母要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但不应纠缠于此,重点还是转向孩子的行为。

6.总结孩子承诺的行动

这是最后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因为父母一般对不该有的行为说得很多,对应该怎么做却表达得很模糊。

首先,重复在上一步里对方提出的改进意见,认真确定它们的可靠性。常见的句式有:那么,你答应以后一定会……所以你下次会……你确认,你的计划是……你的意思是……

其次,再次明确彼此应尽的义务。常见的句式有:你将会……做,同时爸爸妈妈也会……地帮助你。

最后,向孩子说明此次批评的严肃性。常见的句式有:爸爸妈妈希望你对今天讲的话负责,我们会经常检查督促的。过一星期我们会看看你的计划执行得如何。

这类话语主要是让孩子明白,以后爸爸妈妈会继续观察他的努力和改进情况,从而使其更加谨慎地行事,不至于把父母的批评当成耳旁风。当这一切结束后,父母最好及时整理和孩子谈话的内容,简略地记录一下。这样一步一步地记录孩子成长的足迹,简单有效。

六步进阶法的实施,依靠的是父母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支持和保护以及无条件的爱和接纳。在这个大前提下,父母才能慢慢地触及孩子的心灵,满足他的内心需求,逐步引导孩子走出困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