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如何预防孩子沉迷网络
(2023-07-01 11:44:27)
标签:
家庭教育父母课堂 |
分类: 关注 |
暑期如何预防孩子沉迷网络
文-孙宏艳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对中小学生网络沉迷状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有网络依赖倾向的学生大多具备这样一些特点:缺乏休闲活动,生活比较单调乏味;没有朋友和玩伴,假期常常一个人在网络上打发时间;缺少家人陪伴,父母与孩子的亲子活动较少,很少和孩子一起阅读、运动、做家务、玩游戏等;亲子沟通少,有心里话或者有烦恼无处诉说,只能憋在心里或者到网络上找网友倾诉;学习压力较大,对学习缺乏兴趣,感到不能胜任,经常有挫败感;对自己的某些方面不满意,如身材、相貌、朋友关系等,因此常感到自卑,缺少自我认同感;父母采取的家庭教养方式偏重于专制型或放任型,要么对孩子管得过于严格苛刻,要么对孩子不管不问比较疏忽……从这些特征可以看出,有网络沉迷倾向的未成年人的生活中存在问题,当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时,他们更容易在网络上寻找慰藉,而游戏的一些特质如经验值、虚拟奖励等恰好填补了他们心中的“空洞”,他们在游戏中获得了价值感,因此更迷恋网络游戏等。
近些年来,我们国家在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出台了多项保护政策和措施。互联网企业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通过技术上的研发和创新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例如,腾讯游戏扩大了人脸识别应用的范围,在游戏账户登录和支付环节发起人脸识别,与公安部门的数据进行比对。如果没有通过验证,就会被视为未成年人进行管理,在玩游戏的时间、时长和支付金额等方面进行限制。但是仍然有一些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不能自拔。究竟是游戏太好玩儿使其深陷其中,还是防沉迷措施不够有力令其有机可乘?
究其原因,是未成年人的成长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成长困惑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要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家庭是第一道防线。父母与其恐慌孩子沉迷网络游戏,不如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合理安排假期生活。经过多年的研究,我们发现假期生活的确对中小学生非常重要也很有价值,安排得好,孩子不会沉迷网络,还能丰富兴趣爱好,发展综合素质;安排不好,孩子非但不能享受多姿多彩的假期生活,反而易对网络或游戏形成依赖。父母可以多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和孩子一起做好假期计划,使孩子的现实生活比网上生活更丰富。
第二,和孩子共同娱乐。父母和子女一起玩游戏,是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有效渠道。我们通过研究发现,父母对孩子上网持支持态度,孩子沉迷网络的比例更低;父母越专制、越反对,孩子沉迷网络的比例越高。陪伴是最好的管理,通过对中小学生与父母如何看待网络游戏的研究发现,父母对孩子玩网络游戏的主要监管方法是控制时间、费用和设备,主动告诉孩子网络游戏信息、与孩子一起玩网络游戏的父母只有一成多。可见,父母对孩子接触网络游戏的监督和限制远高于支持和陪伴。
第三,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父母要了解易沉迷网络的未成年人的特点,分析他们的成长需求,尽量避免其出现前面提到的网络沉迷。例如,孩子对自己的看法如何?是否存在自卑倾向?假期有没有能一起线下玩耍的伙伴?父母在忙碌之余是否能尽量安排一些亲子活动?孩子的心里话都跟谁说?孩子倾诉内心烦恼的对象是什么人?假期里孩子的学习任务是否过多?等等。解决了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再借助防沉迷技术,双管齐下,父母就不会如此忧心忡忡。
第四,提升媒介素养。培养媒介素养不仅仅要教孩子学习使用媒介,更重要的是告诉孩子如何对待新媒体时代的人和事。如今,孩子对网络的需求和看法等与父母存在差别,所以父母要与时俱进,对孩子喜欢的网络话题、网络产品有所了解,而不能提都不敢提起这个话题;要理解这一代孩子对网络天然的亲近感,理解孩子的网络使用行为以及导致网络沉迷的因素,从而更好地引导孩子合理使用网络。
第五,善用防沉迷软件。很多企业在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沉迷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尝试,但是父母们并不了解,更不知道如何借助技术预防孩子网络沉迷。如前文提到的腾讯成长守护平台设有家长守护模式和教师守护模式,父母绑定孩子的游戏账号后,可以收到孩子玩游戏的时间提醒和消费提醒,还能查询孩子玩的游戏类型和时间,同时还可以和孩子共享游戏时长等信息。这些功能既能帮助父母监督管理孩子,又有利于父母与孩子共娱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