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彭凯平:积极教育成就孩子的幸福人生

(2023-02-04 15:53:51)
标签:

家庭教育

父母课堂

分类: 本刊专访

积极教育成就孩子的幸福人生

——彭凯平访谈录

采写-本刊记者 赵慧敏

彭凯平,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积极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出版专著《孩子的品格——写给父母的积极心理学》《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等。

父母课堂:现在,很多家长都明白应该让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对其良好性格及心理的发展和形成的关注度仍不够。

彭凯平:一直以来,父母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孩子人格特质与积极天性的保护和培养。许多专家和学术机构经过观察和分析发现,引导孩子过上幸福人生的关键,是让其具备审美力、自控力、共情力、责任感等品格优势。品格优势并非天生,后天培养尤为关键,积极教育正是点亮孩子品格优势的一盏明灯。

父母课堂:请您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积极教育。

彭凯平:积极教育概括来说就是积极的人性教育,支撑它的科学基础是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个人特质和环境机构,其中一个成果就是提出要重新宣传人类具有真、善、美的积极本质。而积极教育是建立在积极心理学科学理论基础上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它超越了积极心理学本身的范畴,需要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参与。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学术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人类面临的共同命运问题。

有些人倾向于把积极教育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倡的道德教育等同起来,这其实是一种误解。道德是一种积极心理品质,但人类还有很多其他的积极心理品质,比如想象、爱、利他、沟通、自控、创造等。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不仅需要有道德,还要有爱心,有担当,同样还要有创造力、想象力等,这些都是积极教育的内容。

所以,积极教育和传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在理论和方法上都不同,最重要的是科学基础不同。从过去到现在,人类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生活质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完全照搬几千年前的传统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教育现代的孩子,肯定是落后于时代的。所以,积极教育是对传统道德教育的提升和创新,也是新的升华。

父母课堂:具体来讲,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对孩子进行积极教育呢?

彭凯平:第一是情商教育。从中小学到大学都应该进行情商教育,它首先是教孩子如何发现、培养、管理积极情绪。美国心理学家巴巴拉·弗里德克森做了一系列研究,发现积极情绪会使人的思路更开阔,行动的欲望更强;消极情绪则会使人的思路变得狭窄,只知道依靠逃生的本能,只会批评和逃避。恐惧、贪婪、愤怒、傲慢并不能让我们有所作为。现在国家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而所有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都证明,大多数的创造性工作只有在个体处于快乐积极的状态下才能够完成。

情商教育可以从同理心开始,从知晓别人的心情、识别各种各样的表情开始。家长要指导孩子,让他知道别人的心情状态,知道积极的情绪不只是幸福,还包括满足、淡定、平静、骄傲、自豪,甚至是腼腆。美国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接受情商教育,学习如何表达、控制、理解、应对情绪,甚至连微笑都需要学习。美国心理学家达契尔·卡特纳对一届毕业生的毕业照进行了分析,将照片中学生的面部表情分成习惯性迪香式微笑(一种发自内心的、充满感染力的微笑)、礼节性微笑以及没有笑容。30年之后回访这些学生,发现他们的人生境遇有着天壤之别——那些习惯于迪香式”微笑的孩子相较于其他孩子,幸福指数更高。微笑的技能和技巧让家庭更和谐幸福,个人事业更成功,这就是情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是幸福教育。幸福是一种全身心的快乐体验,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将其称为福流。福流状态主要有五个特点:第一是沉浸其中如痴如醉;第二是物我两忘,此时不知是何时,此身不知在何处;第三是驾轻就熟,有特别好的控制感;第四是点滴人心,感受到活动精确的回馈;第五是酣畅淋漓,其乐融融。福流体验是可以学习的,也是可以创造的。

第三是利他教育。这也是道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即教导孩子如何爱人、帮助人、服务人。雷锋精神归根结底其实就是助人为乐的精神,即强调利他是幸福的。这一点,在著名学者梁漱溟的《人心与人生》一书中有所体现。长期以来,一些人不承认世界上有无私。但是有关神经生理的调查显示,纯粹的利他是可以做到的。积极教育则是致力于把积极的知识传播给大众,传播给年轻人。

第四是乐观的性格教育。家长要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人格,让孩子充满阳光和希望,相信明天会更美好。

第五是美德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价值观绝不是空想的价值观,它是建立在人心、人情、人性和人欲基础上的。美国积极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和彼德森在50多个国家进行调查,发现不管是哪国人,都喜欢仁慈、有爱心、情商高的人。我们喜欢好学、有创造力的人,喜欢宽恕、谦虚、有自我控制能力的人,更喜欢有责任心和领导才华的人。所以,一定要将核心价值观和心理学连在一起,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否则心理学就只能成为智力的思辨游戏。

第六是社会关系建设教育。社会关系教育强调与社会接触的重要性。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积极健康的社会关系,让他学会正常、积极地与他人交往,进行合作、沟通交流和表达。这是健康长寿的重要保障,也是事业成功的保障。

第七是健康的生活习惯。要教育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呼吸新鲜的空气,参加健康的体育运动,听音乐,唱歌,欣赏美和艺术,热爱大自然,等等。

父母课堂:幸福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在心理上全面发展,培养有灵性、悟性、感性和德性的新人才。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