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东平:展现孩子的天赋是家长的终极使命

(2022-12-05 11:02:56)
标签:

家庭教育

父母课堂

分类: 本刊专访

 

展现孩子的天赋是家长的终极使命

——杨东平访谈录

采写-本刊记者 赵慧敏

杨东平,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现代化理论、教育公平、教育公共政策等。主要著作有《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大学精神》《大学之道》等。

父母课堂:一个孩子课堂默写只错了一道题,回家向妈妈报喜。妈妈却黑着脸说:“怎么没有全对?!”这是一段经常发生在家长与孩子间的对话。

杨东平: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中,存在大量违背教育初衷的反教育现象。知名大学毕业的高才生从小就把同学当成敌人,甚至有人为了争第一,在考试前故意把同学的笔记本藏起来。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与家长只重视分数和名次的错误教育观念,以及家庭教育缺失的社会现状不无关联。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下,培养出有理想没方向、有个性没主见、有学历没学问、有知识没文化、成年人未成人新生代青年”是必然结果。他们虽然取得了文凭,但精神世界没有成长,过于贫瘠。一些年轻人只关注明星八卦、看偶像剧;还有一些大学生求职时需要家长陪同,从人格状态上判断还是未成年人。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同,对于孩子的个性关注、观察和指导需要由家长来完成。在这里,我想讲一个差生逆袭的励志故事。这个孩子从小到大都是差生,中学生物老师给他写下评语:我知道你很喜欢生物,但是你想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是毫无希望的。这种情况下,只有一个人对他抱有信心,就是他的母亲。这位母亲始终坚信儿子在生物领域极具天赋,因为暑假带儿子去公园玩时,他耐心地蹲在地上数了两千条毛毛虫。母亲的鼓励和支持对他帮助很大,2012年,这位差生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就是英国科学家戈登。

从事例中不难看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的过程中,用心引导和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品质。另一方面,要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我们常说教育的真谛,就是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这就意味着家长并不是要给孩子灌输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让孩子自我发现、自我实现。家长应在学校教育之外,从小观察孩子有没有独特的禀赋、爱好、特长,想方设法点燃孩子心中的火焰,让他尝试做不同的事情,鼓励他做自己喜欢的事,帮助他找到真正的爱好。让每一个孩子的天赋展现,是家长的终极使命。

父母课堂:要想让孩子展现自己的天赋和特长,家长应该做些什么?

杨东平:首先,在儿童期,教孩子与书为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对孩子而言,身体健康、人格健全、拥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热爱阅读等,是全世界通行的、能使孩子终身受益的早期教育,比考试名次、竞赛证书重要得多。

通过阅读和探究,孩子会逐渐形成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例如喜欢科幻、历史或某一位作家,通过对某一方面的热爱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逐渐具备主动汲取自己所需的精神营养的能力。

其次,培养孩子的情商,而不是过多强调智商。所谓3岁看小,7岁看老,看的并不是孩子会背几首唐诗,而是具备遵守游戏规则、有感恩之心、乐于助人、为人正直、乐于分享等品质,这些决定了孩子未来的发展,决定了他能不能成大器。家长要关注并提高孩子的情商,使他成为一个大气、包容、有爱心的人。

最后,让孩子在高中阶段形成明确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有主动学习的方向。有兴趣作为引导,学习对孩子来说会变成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父母课堂: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要注意什么呢?

杨东平:第一是要宽容、善待。保护孩子正常的生活,保护他的身心健康,这是最重要的教育。也就是说,家长要把儿童当作儿童来对待,他不是马戏团的动物,必须学十八般武艺,要会走钢丝、钻火圈。

第二是等待。现在的家长总是太着急,容不得孩子自然成长,找各种速成的门道,拼命施化肥,这么做能结出什么好果子呢?早期教育不是提前教育,孩子5岁不会做的事6岁就能做得很好,三年级不会做的题四年级做起来轻轻松松,家长应该学会等待,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

第三是解放。对于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陶行知提出: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能谈,有提问的自由;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到大自然、大社会去开阔眼界,取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有空闲的时间干一点儿他们高兴的事。花盆里长不出参天大树,家长不能越俎代庖、包办代替,不能过多地限制管控,也不宜过早定向。

第四是发现。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最重要的功能是帮助孩子发现自我,发现个性。要实现这一点,就要保持一颗强大的平常心。不要被起跑线的竞争忽悠,不要被学校的排名和升学率诱导,而要坚持自己的人才观。家长应仔细考虑一下:你的孩子是一定要上名牌大学,或被当作神童来培养,还是只要有一技之长、有自己的爱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个普通人就足够了?

在日本等地考察时,我发现当地学生的志向都很渺小,有的喜欢当蛋糕师,有的想开服装店。父亲节,我收到一条来自女儿的短信:我可能没有实现你的愿望,没有什么闪光的业绩,我只能做好你的小棉袄,祝你父亲节快乐。作为父亲,我一直很关注女儿的生活。我认为,做一个普通的工作者,过一种自己喜欢的、能够做到的、对社会有意义也能养活自己的生活就很好了,这也是大多数人能够达到的目标。

父母课堂: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