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宗春山:驱散校园欺凌,家庭教育不可缺位

(2020-05-06 13:28:14)
标签:

家庭教育

父母课堂

分类: 本刊专访

驱散校园欺凌,家庭教育不可缺位

——宗春山访谈录

采写-本刊记者  盛兆琦

宗春山,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名誉理事长,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儿童工作智库专家。著名家庭教育、心理教育、生命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自护教育发起人,儿童观教育第一人。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情绪管理等。

父母课堂:去年10月上映的《少年的你》再次聚焦校园欺凌话题。在《未成年人保护法》大修、增设校园欺凌防控措施的背景下,电影画面直观地展现了校园欺凌带给孩子的伤害,让公众对这一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您研究青少年生命和心理安全问题多年,认为校园欺凌该如何界定呢?

宗春山:不少人童年时有过类似爸爸,班上的大个子××老是欺负我”“妈妈,我同桌总是强行问我要东西的告状,直到长大后才惊觉原来那就是校园欺凌。欺凌在英文中其实是一个专有名词,不像打架斗殴那样可以简单定性。目前国际通用的校园欺凌的定义是:一名学生偶尔或反复受到另外一名或多名学生的身体或情绪的欺负、侮辱。

父母课堂:所以不仅是肢体上的伤害,只要一名学生受到了负面行为的影响都算校园欺凌。常见的校园欺凌行为一般有哪几种方式,您能简单介绍一下吗?

宗春山:我认为校园欺凌行为包含以下五种方式:言语欺凌、肢体欺凌、关系欺凌、财物欺凌和网络欺凌。

第一,言语欺凌。表现为起绰号、嘲笑对方、说粗话、颐指气使、叫嚣、奚落对方、叫对方家长的名字、传闲话、传八卦等。这些都可能是引发肢体欺凌的导火索。

第二,肢体欺凌。表现为打、推、踢、撞、掐、揪头发、吐口水、吐痰等。我小时候放学回到家经常被妈妈发现衣服后面有痰,还经常被人撕书,有时候走路还会被人冷不丁地绊个跟头,这些都属于肢体欺凌。

第三,关系欺凌。表现为合伙排挤、集体威胁、集体鄙视、围殴、多对一恶作剧、不定期骚扰、联合歧视等。简单说就是让受欺凌者被孤立,让他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一个多余的人,彻底被边缘化。实际上,这种欺凌比肢体欺凌更令人感到煎熬。

第四,财物欺凌。这是大家最容易理解的,如抢劫财物、故意损坏物品、偷窃对方的财物等。抢钱、借钱其实都是一回事,欺凌者说的时候根本就没打算还。

第五,网络欺凌。就是把前面这些欺凌行为统统搬到网络上。

父母课堂: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就开始琢磨了:“谁没骂过人、掐过人啊,谁没孤立过人?难道我们都是欺凌者或是施暴者?”请问究竟做什么就算校园欺凌呢?

宗春山:如果我们能把受欺凌者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作为校园欺凌的标准之一,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校园欺凌中,受欺凌者内心的痛苦、愤怒和委屈以及此后产生的创伤和危机,都应该是判断事件严重程度的核心指标。

父母课堂:有的孩子回家说自己被骂了、被欺负了,很多家长的反应是觉得孩子小题大做,或认为孩子间打打闹闹没有关系。家长对欺凌的认识不足是否会令孩子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

宗春山:的确会。孩子长期被恶意地开玩笑、捉弄、排挤都算是欺凌。当他们透露出自己被欺负的信息时,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不能采取淡化事实的处理方法,也不能只是简单地安慰说“这没什么”“这会让你更坚强。这种做法无异于将孩子推向欺凌的刀口。

父母课堂:您认为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注意哪些方面才能避免孩子被欺凌?

宗春山:首先,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观感。一个人的自我接纳程度低,就容易把目光集中在自己的短处和缺点上,也就容易产生挫败感,导致更严重的自我否定。一个看不起自己的人,别人也不会高看他,自然就会很随意地贬低、侮辱、欺凌他。因此家长要让孩子学会自我悦纳,接受真实、完整的自我。

其次,家长要为孩子建立清楚的行为规范。在日常交往中遵守礼仪规范的孩子,能有效缓解人际关系,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减少被欺凌的可能。在生活中,家长可以着重让孩子做到以下四点:

1.遵守道德规范;

2.讲文明懂礼貌;

3.多点儿请求,早些说对不起

4.少点儿卖弄和炫耀。

父母课堂:如果孩子能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受欺凌的概率也会大大降低。这是一种极好的自我保护方法。

宗春山:除刚才提到的两方面之外,让孩子多交朋友也能有效地避免被欺凌。我们不难发现,在学校受欺负、被欺凌的孩子,大多是没有朋友的。有一个孩子在学校里结交了很多朋友:一起打篮球的朋友、一起上下学的朋友以及一起学习的朋友。当有坏孩子想要欺负他的时候,旁边总有人会站出来说:别碰他,这是我哥们儿。可见有朋友的孩子是更安全、更快乐的。

父母课堂:您说得对。亲社会能力是孩子顺利开展校园生活的基础。一个人懂得宽容待人、愿意分享、乐于助人,才会获得他人的关怀与帮助。家长除了要让孩子做到上述三点,有没有什么需要从自身做起的?

宗春山:家长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第一,创设温馨的家庭环境。如果家庭环境是愉悦、温暖和充满爱的,孩子自然就有强烈的安全感;相反,孩子如果身处吵闹、痛苦、缺少爱的家庭,就会缺乏安全感。因此,家长要有意识地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家人之间要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起争执和冲突;在教育子女时,家长要尽可能保持思想一致、行动一致。

第二,不要对孩子说谎。有些家长经常敷衍孩子,对随意许诺不兑现;有些家长觉得孩子的认知有限,对他们说些善意的谎言是对他们的关爱。这些做法都会在孩子心里埋下不信任的种子。因此,家长在生活中要说到做到,不对孩子撒谎。

第三,不过分责备和惩罚孩子。孩子做错事或者遇到挫折,心里会感到很难过。此时家长不应过多指责、唠叨,否则会让孩子内心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和失落感。正确的做法是以欣赏、鼓励、支持的态度面对孩子,接纳他的感受,全神贯注地聆听他的心声,积极分析问题,与孩子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四,让孩子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情。家长要多鼓励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事,这既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也能增强其自信心。不要害怕孩子遇到挫折,在错误中历练自己,也是一种很好的成长方式。

父母课堂: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