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乃彦:让劳动教育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2020-01-02 11:12:03)
标签:
家庭教育父母课堂 |
分类: 本刊专访 |
让劳动教育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冉乃彦访谈录
采写-本刊记者 盛兆琦
冉乃彦,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期从事家庭教育研究,著有《让孩子自己往前走》《家庭教育基本功》《家长的自我教育》等。
父母课堂:前段时间我看了一篇文章,里面提到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做的一项调查。据这份调查报告显示:美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2小时,韩国小学生为0.7小时,英国小学生为0.5小时,而中国小学生仅为12分钟。可见在我国,少年儿童劳动教育严重缺失。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请您简单分析一下。
冉乃彦:先从家长方面来看。如今,一对夫妻大多只有一个或两个孩子。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家长都不太忍心让孩子去干活。还有很多人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放在首位,认为让孩子参加劳动会耗费很多时间、精力,不愿意让劳动挤占了学习时间。
再说说学校。尽管不少学校设置了劳动课及相关活动,但是劳动教育课本化、表面化现象依旧突出。
父母课堂:其实不少家长已经认识到劳动是很重要的,只是不知道怎样教育更合适。您长期深入基层学校研究儿童教育问题,您认为劳动教育应该从哪几方面入手?
冉乃彦:劳动教育应包含增强劳动意识的教育。劳动意识就是要让孩子尊重劳动、尊重劳动的成果。有的孩子对财力、物力不爱惜,实际上是对劳动成果不尊重。还要教育孩子尊重普通劳动者,比如快递员、环卫工人等。
除了培养劳动意识之外,还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现在的情况是任务来了就让孩子参加一下劳动,任务完成了就不再行动,没有整体、长远的培养劳动能力的措施。
劳动教育更深入的一步是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让劳动成为第一需要。想让孩子自觉劳动,不需要大人的督促,这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父母课堂:在施教过程中,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情况的孩子,劳动的内容和教育方式也应该有各自特点吧?
冉乃彦:是这样的。就家务劳动来说,当孩子年龄比较小的时候,可以让他在吃饭之前帮忙摆筷子、搬椅子;再长大一些可以让他学着刷碗;然后慢慢开始让他学着做饭,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来安排。
除此之外,孩子参与的劳动最好有趣味性。有一个读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曾经告诉我,他家的劳动令人非常快乐。他说家里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分工:他在家里被称为“洗碗机”,因为他主要负责刷碗;妈妈被称为“洗衣机”,因为她负责洗衣服;爸爸的名字是“电饭锅”,因为他负责做饭。在他家里,劳动变成了一种乐趣。有时他们会三个人一起刷碗,爸爸负责洗刷,妈妈负责冲水,孩子负责把碗摞起来。他们还经常唱着歌,有节奏地去做这些工作,把劳动变成了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这样孩子就会很愿意参加,而且能看到自己劳动的成果。
还有一位老师给我讲过一个故事:有个孩子在家里不好好吃饭,家长想出了一个办法,让他做吃饭的“总指挥”。在这之后,这个孩子就负责给每个人安排位置和饭菜。这让孩子有了决策权,也让他有了做主人翁的感觉。因为要监督家人好好吃饭,这个孩子也坚持让自己做好。家里人都很配合他,时间长了,他也就养成了好好吃饭的习惯。这就是劳动教育的技巧。
父母课堂:在劳动中增加趣味性,使孩子对劳动不抵触,愿意参与,这的确是个很好的方法。
冉乃彦:没错,但生活中大部分劳动本身还是比较辛苦的。要想让孩子不排斥劳动,就需要让他自己通过具体行为寻找乐趣。举个做饭的例子吧,如果孩子通过观察、尝试发现了自己做饭的能力,他就会越来越有兴趣。换句话说,是孩子感觉到自己的才能在做饭这件事情上不断地表现出来,并且反映在具体的劳动成果上了。再比如养花,想养好一盆花,就必须付出时间与精力。引导孩子耐着性子精心照料,当他等到花朵盛放的那天,自然也会十分欣慰。获得创造性的成果,孩子就会对劳动产生兴趣。
父母课堂:但是有些劳动就是在简单地重复,比如擦桌子、拖地。虽然这种劳动的成果有目共睹,但还称不上具有创造性。孩子在劳动过程中可能会想:“如果我不做这件事情,别人也会做的。”也就是说,其最终目标还是可以实现的。在这种情形下又该怎么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呢?
冉乃彦:当劳动变成一种需要,特别是变成一种精神需要的时候,孩子就不觉得它是一种劳役。如果孩子每天把屋子收拾得很干净,在这个环境中就会对这些成果感到很自豪,无形当中就会有一种满足感。每天都做这件事情,就会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家长可以进行提示,比如问孩子:“你觉得是在这种环境中生活舒服,还是在混乱的环境中生活舒服呢?”有的家长还善于提升孩子的认识,引用格言警句,对孩子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孩子会慢慢有体会,逐渐将房间整洁视为自己的需要,其精神上也会有所提升,从而减少劳动带来的枯燥感。
父母课堂:还有一个问题算得上是普遍现象:孩子在学校,对于老师分配的劳动任务会任劳任怨地完成,但在家里就常常偷懒,不想干。这种情况是怎么出现的,又该怎么解决呢?
冉乃彦:为什么孩子在学校愿意做呢?是因为老师掌握批评和表扬的“度”比较好。孩子是需要被肯定的。家长有时候会忽略这个问题,觉得有些劳动是孩子应该做的;或者孩子做完之后,家长肯定少、挑剔多,这就会让孩子感到家长总是在批评自己。当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孩子太渴望获得表扬。有的孩子为了追求表扬而去劳动,其实这是教育的失败。
父母课堂:不能让孩子为了表扬而劳动,这也就要求老师和家长不要把批评和表扬当成目的。一些家长在节假日会带孩子参加公益性的劳动,感觉这种活动更能帮助孩子形成劳动意识。
冉乃彦:公益劳动很有价值,有助于孩子了解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孩子在敬老院、孤儿院等地方的劳动,对他的一生都会有很大的影响。让劳动教育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这是我们的教育目的。
父母课堂: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