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父母“看见”,是孩子最大的悲哀
(2019-07-01 16:04:09)
标签:
家庭教育父母课堂 |
分类: 关注 |
不被父母“看见”,是孩子最大的悲哀
文-钱志亮
最近有位家长找我反映了这样一个问题:“家里老人总喜欢强制给孩子喂饭,孩子说吃饱了他们还要一直喂。穿衣服也是,一年四季他们都喜欢给孩子穿很多,孩子有时候热得满脸通红都不给他脱掉。”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前不久看过的电影《狗十三》。主人公李玩由于体质原因不能喝牛奶,一喝就吐。可家里人总是给她递牛奶,只因“喝牛奶对身体好”。
还有综艺节目《少年说》里的男孩罗俊杰。小学时,在妈妈的要求下他每天吃一个苹果,直到小学毕业,共吃掉2190个。小学毕业后,妈妈又要求他每天吃一个鸡蛋。就这样,他整整吃了一年半的鸡蛋,共547.5个。他一个不落,全都记在心里。
节目中,小小少年站在高处向楼下的妈妈大喊:“妈,这辈子我再也不想吃苹果和鸡蛋了!”发自肺腑的声音,表达着深埋多年的控诉。
这些案例无不在揭示这样一个现象: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时,看不见孩子真实的存在。
看不见孩子的情绪和感受
有一次在公园野餐,旁边有一个孩子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激动地拍拍身边的妈妈:“妈妈,快看!风筝飞得好高啊!”妈妈只顾着低头看手机,随意应付几声就过去了。孩子眼中的光霎时就黯淡了下来。
在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情绪时,很多父母不注重与孩子之间的共情,常常选择忽视、敷衍或否定:
孩子拿着自己的画,开开心心地求表扬,结果妈妈冷不丁来一句:“你要是把画画的劲头用在学习上,我就省心多了!”
孩子最喜欢的玩具被送人了,闷闷不乐。家长劝他:“你已经是大孩子了,要懂得分享。”
其实父母的每一句话都没错,但孩子听了就是觉得孤独、难过。情感得不到共鸣,孩子与父母就像存在于两个时空之中。
父母看不见孩子的情绪和感受,无论是高兴还是难过,他们都没有察觉,或者认为无关紧要。孩子得不到及时的肯定与回应,亲子之间爱与信任的连接就中断了。
要知道,只有当真实感受被确认、接纳时,孩子才会产生幸福的存在感。因此,父母要努力做到:在陪伴孩子时,每一刻都是专注的,快乐着他的快乐、悲伤着他的悲伤,收起你自以为是的评价,享受这个情感连接的过程;在孩子与你交流时,放下手中的事情,认真地看着他,倾听并给予积极的回应。这样孩子才会明白:爸爸妈妈是爱我的,这个世界是安全的。
这是孩子建立安全感与归属感的关键所在。
看不见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
在我的教师生涯中,遇见过很多父母工作忙,孩子就故意在学校违反纪律、制造各种“动静”的典型案例。后来我发现,其实不是这些孩子有多调皮、不懂事,他们最终的目的只是想获得父母的关注和爱。
没有哪一个孩子生来就是与不良行为为伴的,所有的不良行为背后,其实都藏着孩子未被满足的需求,希望被父母看到和理解。比如,寻求关注、寻求自由、寻求权力等等。如果目的没有达到,他们就会一直继续下去,甚至愈演愈烈。
然而,这个简单的道理却总是被忽视。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捣乱,就直接给他贴上“爱捣乱”的标签。他们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捣乱?这一行为背后有什么动机?”
当我们换成这样的思维考虑问题时,会发现孩子的很多行为背后都有他的心理诉求;而只有从孩子的心理诉求出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才能更加理解孩子。
在综艺节目《妈妈是超人》的某一期中,霍思燕家里来了几个小朋友。由于他们都比嗯哼小,霍思燕把注意力都放在了他们身上。嗯哼在一旁看着,感觉自己受到了冷落,不开心了。他站在门口独自落泪,还告诉妈妈说要离家出走。
懂教育的霍思燕能够做好情绪管理,冷静地和孩子沟通;高情商的嗯哼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心声,坦言“今天你一直没有照顾我,一直在管其他小孩”。于是,双方很快达成了和解。
在语言能力尚未发展完善的幼年时期,孩子通常很难把自己的心理诉求表达清楚。这就需要做父母的多一点儿耐心、多一点儿包容和理解,蹲下身子和孩子好好沟通,真正走进他的内心。
看不见孩子真实的想法和需求
父母经常犯的错误,就是总以自己的想法去给孩子所谓最好的,看不见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电影《狗十三》中,李玩酷爱天文物理,一心想加入物理兴趣班。但她的英文成绩不好,老师建议她加入英语兴趣班。一番纠缠后,父亲强行帮女儿“签了名”,“报了班”。这一幕让很多观众产生共鸣:有多少次是由父母帮自己决定了“兴趣”和“志向”呢?
“会弹钢琴是一项多好的技能,我们当时想学还没条件呢。孩子再讨厌也得逼着他学。”“我和他爸当年成绩都那么好,我就不信我们的孩子不是学习的料。上再多补习班我也要把他的成绩提上去。”这样的言论我不知道听了多少。
很多父母教育孩子时活在自己的想象中,不愿意接受真实的孩子,只想接受他们认为孩子应该成为的那个样子。一旦发现真实的孩子跟自己想象中的不一样,他们就会感到十分焦虑。
为了减轻焦虑,父母按照自己的想法,不惜一切办法也要把孩子“修剪”成自己想象中的样子。可是到最后他们会发现,孩子即便变成了自己期待的样子,也只是一个标准化产品;他并不快乐,找不到自我价值。
很多时候,孩子根本不需要父母付出所谓“为了你”的牺牲,而是需要父母的“理解”。作为父母,不要总想着以过来人的经验去指导孩子的人生,要保持一颗谦卑的心,因为你永远不比孩子更知道什么对他来说是最好的。
父母最大的智慧,就是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完整、需要被尊重的人看待,看见孩子,用他真正需要的方式爱他。
这比什么都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