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被父母“看见”,是孩子最大的悲哀

(2019-07-01 16:04:09)
标签:

家庭教育

父母课堂

分类: 关注

不被父母“看见”,是孩子最大的悲哀

文-钱志亮

最近有位家长找我反映了这样一个问题:“家里老人总喜欢强制给孩子喂饭,孩子说吃饱了他们还要一直喂穿衣服也是,一年四季他们都喜欢给孩子穿很多,孩子有时候热满脸通红都不给他脱掉。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前不久看过的电影《狗十三》主人公李玩由于体质原因不能喝牛奶,一喝就吐可家里人总是给她递牛奶,只因“喝牛奶对身体好”。

还有综艺节目《少年说》里的男孩罗俊杰小学时,在妈妈的要求下他每天一个苹果,直到小学毕业吃掉2190个小学毕业后,妈妈又要求他每天一个鸡蛋就这样,他整整吃了一年半的鸡蛋,共547.5个他一个不落,全都记在心里。

节目中,小小少年站在高处向楼下的妈妈大喊:“妈,这辈子再也不想吃苹果和鸡蛋了!发自肺腑的声音,表达着深埋多年的控诉。

这些案例无不在揭示这样一个现象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时,看不见孩子真实的存在。

看不见孩子的情绪和感受

有一次在公园野餐,旁边一个孩子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激动地拍拍身边的妈妈:“妈妈,快看!风筝飞得好高啊!”妈妈只顾着低头看手机,随意应付几声就过去了。孩子眼中的光霎时就黯淡了下来。

在孩子表达自己感受与情绪时,很多父母不注重与孩子之间的共情,常常选择忽视、敷衍或否定

孩子拿着自己的画,开开心心地求表扬,结果妈妈冷不丁来一句:“你要是把画画的劲头用在学习上,我就省心多了!”

孩子最喜欢的玩具被送人了,闷闷不乐家长劝他:“你已经是大孩子了,要懂得分享。”

其实父母的每一句话都没错,但孩子听了就是觉得孤独、难过。情感得不到共鸣,孩子与父母就像存在于两个时空之中。

父母看不见孩子的情绪和感受,无论是高兴还是难过,他们都没有察觉,或者认为无关紧要孩子得不到及时的肯定与回应,亲子之间爱与信任的连接就中断了。

要知道,只有当真实感受被确认接纳时,孩子才会产生幸福的存在感。因此,父母要努力做到:在陪伴孩子时,每一刻都是专注的,快乐着他的快乐悲伤着他的悲伤,收起你自以为是的评价,享受这个情感连接的过程;在孩子与你交流时,放下手中的事情,认真地看着,倾听并给积极的回应这样孩子才会明白:爸爸妈妈是爱我的,这个世界是安全的。

这是孩子建立安全感与归属感的关键所在。

看不见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

在我的教师生涯中,遇见过很多父母工作忙,孩子就故意在学校违反纪律、制造各种“动静”的典型案例。后来发现,其实不是这些孩子有多调皮不懂事,他们最终目的只是想获得父母的关注和爱。

没有哪一个孩子生来就是与不良行为为伴的,所有的不良行为背后,其实都藏着孩子未被满足的需求,希望被父母看到和理解比如寻求关注寻求自由、寻求权力等等如果目的没有达他们就会一直继续下去,甚至愈演愈烈。

然而,这个简单的道理却总是被忽视。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捣乱,就直接给贴上“爱捣乱”的标签。他们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捣乱这一行为背后有什么动机?

当我们换成这样的思维考虑问题时,会发现孩子的很多行为背后都有他的心理诉求而只有从孩子的心理诉求出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才能更加理解孩子。

在综艺节目《妈妈是超人》的某一期中,霍思燕家里来了几个小朋友由于他们都比嗯哼小,霍思燕把注意力都放在了他们身上。嗯哼在一旁看着,感觉自己受到了冷落,不开心了。他站在门口独自落泪,还告诉妈妈说要离家出走。

懂教育的霍思燕能够做好情绪管理,冷静地和孩子沟通;高情商的嗯哼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心声,坦言“今天你一直没有照顾我,一直在管其他小孩”于是,双方很快达成了和解。

在语言能力尚未发展完善的幼年时期,孩子通常很难把自己的心理诉求表达清楚。这就需要做父母的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包容和理解,蹲下身子和孩子好好沟通,真正走进他的内心。

看不见孩子真实的想法和需求

父母经常犯的错误,就是总以自己的想法去给孩子所谓最好的,看不见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电影《狗十三》中,李玩酷爱天文物理,一心想加入物理兴趣班她的英文成绩不好,老师建议她加入英语兴趣班一番纠缠后,父亲强行帮女儿“签了名”“报了班”。这一幕让很多观众产生共鸣有多少次是由父母帮自己决定了“兴趣”和“志向”呢?

会弹钢琴是一项多好的技能,我们当时想学还没条件呢孩子再讨厌也得逼着他学。”“我和他爸当年成绩都那么好,我就不信我们的孩子不是学习的料上再多补习班我也要把他成绩提上去。这样的言论我不知道听了多少。

很多父母教育孩子活在自己的想象中,不愿意接受真实的孩子,只想接受他们认为孩子应该成为的那个样子。一旦发现真实的孩子跟自己想象中的不一样,他们就会感到十分焦虑。

为了减轻焦虑,父母按照自己的想法不惜一切办法也要把孩子“修剪”成自己想象中的样子。可是到最后他们会发现,孩子即便变成了自己期待的样子,也只是一个标准化产品他并不快乐,找不到自我价值。

很多时候,孩子根本不需要父母付出所谓“为了你”的牺牲,而是需要父母的“理解”。作为父母,不要总想着以过来人的经验去指导孩子的人生,保持一颗谦卑的心,因为你永远不比孩子更知道什么对他来说是最好的。

父母最大的智慧,就是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完整、需要被尊重的人看待看见孩子,用他真正需要的方式爱他。

这比什么都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