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煦园位置曾是明代的黔宁王沐府沐继远撰文摄影
南京煦园位置曾是明代的黔宁王沐府
沐继远撰文
明代的南京黔宁王沐英宅第(即明南京沐王府)在今南京何处?笔者经查阅专家的考证及对地方史志的研究发表于下
一、南京沐王府在何处?据2005年6月3日南京日报载:
黔国公葬于将军山下,那么沐氏当年住在南京城哪里呢?总统府研究展览部专家陈宁骏告诉记者,清末光绪《钟南淮北区域志》和民国《首都志》中都记载,沐王府应在汉王府(今总统府)西侧,即今天的总统府以西、省美术馆以东、太平北路十字路口以北、浮桥以南的这片四方形区域中。可惜今天,已经无法寻见侯门深似海的沐王府了。
编辑:明月

明代黔宁王沐府(西园)所在位置示意图,沐王府与明王朝相始终,其存在时间约二百六十多年。根据1865年(的江宁省城图)的标注,明沐英府则居于今民国总统府的中轴线的北侧(详见本文后述)。
由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童寯于1937年撰、并由1984年10月再版的《江南园林志》中
南京煦园平面图(该图出自童嶲所著《江南园林志》图版贰拾肆)
二、本文对高丹予所撰《南京总统府遗址明汉王府质疑》一文的主要观点作一介绍,同时笔者也对相关史料予以引证查考:
1、南京明黔宁王沐英府原址位置:
高文指出“……按此方位,黔宁王沐英府应座落在今长江路288号以西、江苏省美术馆以东和太平北路十字路口以北、浮桥往东以南之间一带。……沐英府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其东门与同坐北向南的总督衙门的西门相望”。而总督衙门的前面(即南面)是织造署即归德侯(汉王)陈理的原府第,也即是今总统府遗址的前面(南端)部分。
2、明汉王府、黔宁王府、武定侯竹园的位置及其沿革:
笔者先对明初居南京汉王府的归德侯陈理与汉王朱高煦的情况作一简单介绍:
a)、归德侯陈理居南京汉王府约十年(1363—1373):
至正二十三年癸卯(1363年)10月汉王陈友谅兵败死,其子陈理归降朱元璋,朱元璋怜其幼弱,封陈理为归德侯,作王府以待之,至洪武五年(1373年)春正月,遣使护送陈理至高丽而往。(见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十四甲辰春二月乙未条,以及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七十一洪武五年春正月乙丑条)
b)、汉王朱高煦居南京汉王府约十三年(1404—1417):
永乐二年(1404)四月封为汉王的朱高煦,因封藩云南,后改青州,均“坚意不行”,与其世子瞻、睿居南京汉王府。永乐十五年(1417)三月,被朱棣查觉高煦有异志,且所为多不法,立即“命汉王高煦居山东乐安州”,“决不可复留于京师虽畿内之地亦不可容”。(见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六)
朱高煦在乐安州(今山东惠民县)就藩后,把当时的州府改为了王府(至今山东惠民县汉王府是该地旅游景点)。宣德元年(1426)八月壬戌朔汉王高煦反。(详见大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二十)曾经劳苦功高的汉王对于就藩乐安州不服气,在他的侄子明宣宗朱瞻基继位之后,朱高煦造反了。但是这个汉王却没有朱棣的本事,被侄子打败了,下了锦衣狱,后据传被烤死于铜缸中。为了纪念武力平定叛乱,改乐安州为武定州。朱高煦从封汉王起到造反死时,历经22年。
高文述:“……综上所述,我们已为明初两汉王(洪武初约1368年的归德侯袭汉王的陈理与永乐初约1404年的汉王朱高煦——笔者注)和黔宁王的身世澄清,并将其府第位置基本考定,即前后汉王府和黔宁王府不是同一处所的沿革,而是同时并存相近的两个地方(前后汉王府系一处);黔宁王府则与汉王府后面的另一处所相近并列,其东门可望之。这个地方,就是我们要追寻的关键所在。……明武定侯(郭英)竹园在竹桥西,汉府之后。……按此方位,清顺治四年(1647年),就在这块的地方周围修建总督衙署,此即总统府的最早遗址所在”。“再,据尚衣局本汉府旧址载,清康熙二年(1663年),曹玺(按:曹雪芹的曾祖)由京赴第一任江宁织造,遂将废置的明汉王府改建为江宁织造署。”
3、今总统府煦园位置,在晚清时称总督部院署西花园(曾是明代沐府西园位置),今总统府煦园的名称,是民国初期才开始出现的:
高文还述“另,今总统府遗址大院内的西花园又名‘煦园’,并有墙上的砖刻为证,有人因据以推断为明朱高煦的府第——汉王府之所在。此亦非是。上文已考,明初的汉王府、黔宁王府、武定侯竹园是同时并存的、三个相近的不同处所。汉王府旧址清初改建为织造署(“江宁织造”是清代专门织造御用和官用缎匹的官办机构,从康熙到乾隆时期,江宁织造逐渐成为了皇帝南巡的行宫所在,乾隆十六年,两江总督尹继善为迎接南巡的乾隆皇帝,把江宁织造改建为了行宫。后来行宫废除,部分建筑划归东侧的两江总督署西花园,也就是现在“总统府”煦园所在。咸丰年间毁于战火,先后存在时间长达260多年。见证了清王朝由盛而衰的沧桑历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曹家三代四任江宁织造,他们分别是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祖父曹寅、父亲曹颙和叔父曹頫。少年时期的曹雪芹在这里度过了十几年锦衣玉食的时光,也亲历了曹家的兴衰浮沉,这些都成为他日后创作红楼梦的素材来源和思想文化基础。曹家担任江宁织造的60年,都不过是转瞬即逝,如果不是曹雪芹动心起念,追忆曹家的兴衰起落,写出《红楼梦》这部著作,曹家和江宁织造则很有可能会淹没在历史尘埃之中。);武定侯竹园旧址亦是清初的总督署所在。前面的方位及其景致不可能移到后面去。”文章指出把“煦园”园名与其位置相近的汉王府第二位汉王朱高煦的名字关联,有人据以作出可翼的论断表示了质疑!
笔者读童寯先生所撰《随园考》一文中,童特别提及袁枚曾说“大观园余之随园也”,还提及袁枚“当与雪芹相识,甚至可能邀他称为‘雪芹公子’者赴随园文酒之会,当然,督署西园更是雪芹习见的了”,因为“《红楼梦》著者曹霑(雪芹)先世三辈任江宁織造,宦居金陵”(见童寯著《江南园林志》第五十页)。而督署西园(明之沐府西园)与江宁織造署(明之汉王府)洽置两对面,曹家因江宁織造而发达。笔者以为曹雪芹在童年嬉戏玩耍、习见督署西园当在情理与极具可能之中。
明洪武元年至永乐十四年汉王府、沐英府、武定侯竹园位置图
4、同处于明代时期的汉王府、黔宁王府、武定侯竹园的位置,武定侯竹园处于今日总统府中轴线的东侧;汉王府与黔宁王府则处于今日总统府中轴线的南侧与北侧,一前一后。
到清代,两位置的官署及名称有以下变化:
江宁府志记载的明初南京汉王府位置,在清代先作尚衣局,后为織造衙署:
“漢府今駐防城西華門尚衣局,本漢府舊址,明洪武初,封陳友諒子理為漢王,建府西華門外,後徙高麗;永樂封高煦為漢王居之,後為織局。”(见(嘉庆)《江宁府志》卷之九古迹上)
江宁府志记载的明代南京沐府位置:
“總督部院署在府東北,沐府東門。”(见(嘉庆)《江宁府志》卷之十二建置官署)
“沐府今為督憲署,猶稱沐府西門、沐府大街。”(见与上款同)
“江宁行宫,在江宁府治…向为織造廨署,圣祖南巡时,即驻跸于此,乾隆十六年大吏改建。”
(见与上款同行宫条)
到清代原两边空间共同处于两江总督署、总督署西园(明之沐府)、江宁織造署、后经行宫改造、又历总督部院署、太平天国天王府、重建总督衙署以及民国总统府的历史演变中。
见以下嘉庆《江宁府志》古籍图书附页:

清同治《续纂江宁府志》(清)蔣啟勳等修 (清)汪士鐸纂载:
“两江總督署在府治東北沐府東門,同治十年因舊址重建”(见同治《续纂江宁府志》卷之七建置第61页)
“門西長街至新街口而止,街北為漢府【明之王府,道光中織造機户所居】為城守協署总督署【明黔甯王沐英府也】”(见同治《续纂江宁府志》卷之八名蹟第68页)
见以下同治《续纂江宁府志》古籍图书附页:

三、明汉王府、黔宁王府、武定侯竹园以及其旧址地盘上的清代沿革(诸如织造署、总督署、总督衙署以至太平天国天王府)均被湘军焚毁。黔宁王府在清代称“两江总督署西园、督憲署、總督尚書之署”,其遗址上后建的煦园,是晚清及民国期间经几次修复形成的,已不再是原貌:
高文在以多番查证史料的基础上确证“太平天国建造天王府时,几乎包括原织造署(行宫)旧址、总督署、黔宁王府等三处所有的地盘在内,后被清湘军焚毁(太平天国攻占南京时,八府塘织造署及汉府织局均毁于战火。)。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总督衙署时,其大院内亦重建花园、荷花池、驳岸水沟五百六十余丈,有石船一座,后又经晚清及民国期间几次修复,已非原貌。”
——以上摘自高丹予撰《南京总统府遗址明汉王府质疑》一文
清初顺治四年至乾隆三十二年总督署、沐英府、织造署位置图
清代江宁府署位置图(局部),其中对明代部分王府位置作了标注[该图为邓启贤题款的《江宁省城图》,本图仅是其中的局部,该图以描绘太平天国战争前的南京城市面貌为主,但也表现了一些战争结束以后的新出现的变化。至迟不过1865年(的江宁省城图)]地图以红色标注历史古迹或名胜所在,供访古之用。图中城墙、城门及山岗采用立体透视绘法,形成俯视全城的视角。官署、街巷、河塘、桥梁、寺宇、营卫等以墨线勾画,配以文字注记(该详图可见陈刚撰文图《古地图中的晚清南京城市景观》与《晚清古地图中的南京是什么样子?》一文)。
笔者注意到,按照秣陵邓启贤题款的《江宁省城图》来看,沐英府与汉王府(清代为織造署)同处于今总统府中轴线上,汉王府(清代为織造署)居今总统府南面,沐英府则居今总统府北面,这一来,今煦园的位置,在明代仅属于沐府中的西园,也是清代的两江总督署的西园,与童寯先生所撰“《江南园林志》中

标注有明沐英府、清織造署(明汉王府)及明故宫等,约1865年的《江宁省城图》的局部图
1865年的《江宁省城图》的局部图,以墨线勾画清官署、街巷、河塘、桥梁、等所在,以红色标注历史古迹或名胜所在。
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八月修撰的[嘉庆]《江宁府志》,与光绪六年(1880)刊印的[同治]《续纂江宁府志》,两志修纂时间相隔七十年,其间经历了清咸丰三年(1853)发生的“太平天国运动”,3月19日,太平天国攻占南京,及同月29日定都南京,在该址地盘上曾建太平天国天王府,直至1864年7月19日清军攻陷南京,改称南京为‘天京’,踞总督署为‘天王府’(见《同治上江两县志》卷十一建置考)仅南京一地前后就历时11年的动乱;我们从《同治上江两县志》卷十一建置考中的记载:“总督衙署:復城后…(同治)九年,仍就旧基建造,先清理官界,参差不齐,配买民基,筑砌围墙一週…十一年(1872)四月工峻”,新造正宅、门楼、穿堂、走廊、厨房、披屋、閒厕屋、花园厅、楼亭阁、遊廊平台、箭道房屋、披廊等等,总共约一千二百间;“花园、荷花池、骏岸一週、水沟五百六十余丈,有石船一座。署前有二坊,曰‘两江保障,三省均衡’”。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太平天国的天王府几乎全被清军焚毁殆尽,后来在同治十一年重建的总督衙署上的建筑群,除水池、石舫等少数原有建置外,全部地貌建筑基本已完全重建。
四、“煦园”名称的出现仅只见著于民国的史料中,而在明清两朝史志资料中,均未曾见到。如民国《金陵園墅志》卷上第四一页载:“煦園,两江督署園,有思暇堂、拜石山房、小石軒、不繫舟等處,今為國民政府”。由此可见,民国命名的“煦园”与明代汉王府朱高煦毫无关系。

煦园入门景色
五、附笔者所摄今日煦园之图片:
“不系舟”石舫:此石舫相传是清代两江总督尹继善为乾隆帝二下江南改葺的石舫,舫上悬清乾隆帝南巡时所题匾额“不系舟”。又说清兵攻陷太平天国天王府时,惟一辛存的只有这个石舫,“有石船一座”见(见上江两县志卷十一)“又参谋本部有石舫,亦太平天国遗蹟,相传洪秀全于军务之暇,常憩息于此”。见民国《金陵古迹图考》朱希祖、腾固总编辑第二一九页第二节太平天国载
而孙中山在这里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工作之余曾登上石舫休息或会见客人,总之历史的风云变迁使它沁透着一股子神秘。
而笔者查阅尹继善所撰之诗文《题不系舟有序》篇,诗人则题记为“金陵使院西偏,旧有室三楹,制如半舫,丙寅(乾隆十一年1746尹50岁)春杪,余葺而新之,颜其额曰‘不系舟’”(尹诗附后);再查阅袁枚所撰之赋《不繫舟賦(有序)》篇,其题记中“署(两江总督署)之西,小園夾池,屋形如舟。公葺其舊而顏之曰「不繫」”(袁文附后)。由此可见,石舫并非尹继善所造,而是旧有遗物,并经尹“葺而新之”,“不系舟”也非乾隆御题,而是经尹“颜其额曰‘不系舟’”,用袁枚的话来说,就是“公葺其旧而顏之曰‘不系’”。那么,石舫最早出自何时,这又是一个待解之谜。
煦园太平湖上的“不系舟”石舫,“小园夹池,屋形如舟。”
“渺三山之在望,登一室之如舟。水搖光於博壁,月照影於承矲”。“雖不泊於江湖,儼橫陳而待涉。體靜而櫓槳無聲,心虛而波濤不入”。“不因急雨以回帆,不逐浮萍而傍岸。篙工欲撼以難搖,錦纜將牽而未斷”。“攬物化之推遷,歎人生之如寄。朝雖拕乎中流,夕不知其所至”。
性灵派诗人袁枚撰《不系舟赋》,借石舫之静思,叹宦海之飄蓬,寄状景以抒胸叙怀,托云物以詠志歌風!
御碑亭:在夕佳楼西侧的墙壁上建的御碑亭,亭内两块石碑为清乾隆帝表彰、训勉两江总督萨载(左)、书麟(右)所题。反映了朝廷对两江总督的倚重与厚望。
漪澜阁:位于太平池北端的一个小岛上,四面环水,有桥与东西两岸相接。为1870年重建两江总督署时所建。

夕佳楼:上下两层歇山顶中式园林建筑,是黄昏时观赏园中美景的地方。其三面围有供游客休息的栏杆围栏靠,称“吴王靠”或“美人靠”。

诗碑亭
望亭在煦园的最南端,始建于清咸丰年(1854年),为太平天国天王府望楼。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失陷时被毁。光绪年重建。因亭内嵌有两江总督陶澍家乡《资江印心石屋山水全图》,又称“印心石屋碑亭”
棕榈亭:古为草亭,太平天国时期改建成双层亭面,以棕榈覆盖具有两广特色的棕榈亭,清同治年间曾国藩重修花园时拆除顶部,改为单层保留至今。亭柱以未加工的木杆,顶部以棕榈皮叶制成。亭内叠有怪兽形湖石,竖似屏风,石中有圆形穿洞,好似一镜,透过石洞园中之景优美如画。
以上图片为沐继远2015年10月摄于煦园
附:尹继善撰《题不系舟有序》诗及袁枚撰《不系舟赋有序》文;
题不系舟有序
金陵使院西偏,旧有室三楹,制如半舫,丙寅(乾隆十一年1746尹50岁)春杪,余葺而新之,颜其额曰“不系舟”,盖取南华之义,亦以见宦辙,东西飘蓬无定,如舟之放乎!中流听其所止云尔,爰歌以落其成:
宦海茫茫豈自由,达观身世復何求。虽云传舍如匏系,却哂尘寰似芥浮。
葺得数椽摹画舫,移来半榻点虚舟。公余小憩凭栏望,好寄閒情付水鸥。
斗室天宽颇自由,肯塗丹雘费营求。新篁翠色穿籬入,垂柳青阴拍岸浮。
四面微波摇断缆,一池倒影漾扁舟。不须牵挽荷堤上,任泛香风狎野鸥。
寸心不系本由由,物理休从迹象求。自去自来何墨碍,就深就浅听沉浮。
蘧庐信宿谁非客,萍梗飘流总是舟。参透漆园仙吏意,可知天地一沙鸥。
推迁那用问来由,寄托随缘懒细求,曲径花飞春又晚,疎林雨过月还浮。
疑闻画浆回清梦,似溯黄淮泛小舟。真假谁能窥妙谛,忘机隔岸有眠鸥。
欲寻旧路已无由,好景当前即可求。敢望仙槎遊汗漫,不随渔艇弄轻浮。
帆欹莫更争迎水,櫂短何堪认作舟。识得静观皆有意,芦花簇簇隐双鸥。
彼岸难登怅末由,望山亭畔好寻求。新栏旧榭都成幻,落絮残花一样浮。
却笈开窗仍近水,何须刳示始为舟。迷茫可有停桡日,且扣舷歌对鹭鸥。
洪流险阻几经由,利涉无心分外求。独泊荒园幽涧冷,如横野渡暮烟浮。
重来又泛三年棹,此后谁登一叶舟。欲测津涯何处是,斜阳满地落閒鸥。
乘风万里记曾由,胜概全收豈再求。对岸无由双眼豁,归帆有梦一家浮。
聊开生面留新额,久别凌川忆旧舟。冷淡生涯谁占得,沙边凫雁海中鸥。
见《尹文端公诗集》一
尹继善(1696(乙亥年)-1771)清代官吏。章佳氏,字元长,号望山,满洲镶黄旗人,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尹泰之子。雍正元年进士,历官编修、云南、川陕、两江总督,文华殿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协理河务,参赞军务。有《尹文端公诗集》10卷等,曾参修《江南通志》。
不繫舟賦(有序) 袁枚
望山尚書再蒞兩江之四年,政行化和,風物恬美。署之西,小園夾池,屋形如舟。公葺其舊而顏之曰「不繫」。夫舟之義取乎濟川,其繫與否,非舟之所能自為也。昔人稱謝太傅功高百辟,心在一丘。公之謂矣。枚宰江寧,從公遊而賦焉。其辭曰:
渺三山之在望,登一室之如舟。水搖光於博壁,月照影於承矲。
窗訩訩兮簾卷,庭冉冉兮雲留。偶摳衣於綠野,恍遺世於丹丘。
步乍入而雙鳧欲化,首欲回而四顧難休。
爾乃八達崇期,三楹藻棁。半榻中儐,一琴旁列。但栽薄媚之花,略綴飛來之石。
雖不泊於江湖,儼橫陳而待涉。體靜而櫓槳無聲,心虛而波濤不入。
右則斷橋鵠峙,小渚霜清。望舒涼室,錦淙煙庭。靈瑣?停而霧掩,重?屈笮以天成。
左則牟首斜臨,康圭遙踞。宜啟背以納涼,可倚襟而拾絮。
高軒象君子之懷,疏落得野人之趣。牆低則遠景皆收,樹老則斜陽不去。
當夫夏始春餘,井欄石畔,竹密晝陰,草多蛙亂。
鳥應節以聲移,葉辭條而律換。唯茲舟之隆然,偃長虹於天半。
不因急雨以回帆,不逐浮萍而傍岸。篙工欲撼以難搖,錦纜將牽而未斷。
洵足以解巾遐矚,退食澄懷,意行緩帶,小憩流杯。坐繞芝蘭之契,手栽桃李之材。
睹籬落而心殷稼穡,聽波聲而夢繞黃、淮。畫戟香而空階花墮,牙旗揚而水面風來。
然而事本無常,舟原不繫。星且移宮,泉非擇地。
攬物化之推遷,歎人生之如寄。朝雖拕乎中流,夕不知其所至。
當前之峰影常青,此後之?音孰繼?鼓沙棠之楫,豈料重登?賦苦葉之匏,還期共濟。
舟之泊也,共萬物以安恬;舟之行也,聽江風之位置。
何況傍舟之草,附舟之蟲,本乘?之賤質,涉宦海之飄蓬。
攀慈航而難再,空揭厲於波中。其能無挽紼鷟而詠志,托雲物以歌風也哉?
小仓山房文集一_袁枚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