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956:《解放军战士》记者的来信

(2023-12-28 09:43:21)
标签:

军史

文化

原创作品

纪实小说

分类: 个人军旅史

父母信函里的珍藏(

1956解放军战士记者的来信

陈艺鸣

1956年国庆节,陈久安利用假期,把构思已久的两部短篇小说《团长与列兵》、《战地青烟》赶写了出来,投稿参加20军第二届文艺创作评奖;并寄给老战友龚德,请其指教。龚德和陈久安同年同月(19453月)参加新四军。当时陈久安13岁,在江都独立团(改编整编后新四军一纵二旅五团、华野一纵二师五团、三野2059176团之前身);龚德15岁,在东台独立团(改编整编后新四军一纵二旅六团、华野一纵二师六团、三野2059177团之前身)。19479月,二师政治部成立文工队,二人调入,龚德任班长。此时陈久安任20军文工团团员,龚德任《解放军战士》(总政文化部新办刊物)驻南京军区记者。龚德读后回信,给予陈久安鼓励和指导。短篇之一《团长与列兵》评为三等奖。而这篇小说创作通信的“尾声”却延长到了三十多年以后:两位老战友都转业到了南通,龚德任南通市文联主席,陈久安任市文联常委、市曲协主席。


1956:《解放军战士》记者的来信

1956:《解放军战士》记者的来信
1956:《解放军战士》记者的来信

1956:《解放军战士》记者的来信  

久安兄:

     拜读了您的两个短篇,很高兴!

     这两个作品都有它引人的地方。两个作品比较起来,《战地青烟》要成熟得多。现在我想分别谈一谈对这两个作品的读后感,不过读的不够仔细,也未和别人作研究,因此这些零碎感觉我自己也认为不一定对头。

    《团长与列兵》这个作品企图表现的东西,是十分好,那就是官兵间的亲如手足(这在目前特别可贵),同时也批判了那个中尉的只求成绩而忘了耐心教育的错误。对徐万忠这个人物的刻划,按逻辑来说,是可以成立的。因此,这个作品,只要修改一下,可以拿出去的。

     我感到,现在这个作品有些不足之处:(1)未展开生动的情节,因而人物还没有充分地行动起来;就拿靶场上一个镜头来表现,力量单薄。(2)过多的内心分析,有累赘之弊,这是因为人物没有故事性强的情节的缘故。(3)团长扶小树,这显然是影射团长对新生力量的扶持,这可以。不过从汽车上下来扶,有点牵强,最好是步行到靶场,扶小树是出乎偶然。

    其次,说《战地青烟》,

    这个作品有些神话色彩,但可以令人相信。人物是放在行动中写的,因而较好。于班长和老头有了感情,因此于班长的英勇行动可以理解。老头的对敌仇恨,也可理解,这是通过对老头的命运的描写达到的。

    我感到这个作品值得研究。开头一段,作者也过多的叙述了人物内心,当时的人物都未安置一个情节,光是说要打仗,是不够的。因此,可考虑的是否需要用倒叙手法。

    这个作品的语言较之《团长与列兵》好。

    我感到你在创作中有二个问题:

   1)过多地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重视场面的展开,而忽视了民族风格——生动的叙述和细致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因此,你在结构方面下了很多功夫,而有些事情还是不能充分地写到作品去。

   2)语言的运用上还不能一致,书本气较重。当然,你写的对话是很好的。

    以上意见,仅供参考。

握手                                                               

                                                  龚德

                                               1956.12.28   


谨以此纪念

先父陈久安诞辰九十三周年

先父战友龚德世伯手函赐教六十八周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