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参战70周年纪念
跨过鸭绿江
志愿军胸章“身世”
陈艺鸣
近些年来,几乎所有反映志愿军题材的非纪实影视作品中,在朝参战或执行其他任务的指战员形象,一律佩戴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胸章,规范而威严。然而,这个看似理所当然的细节却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充其量只能称之为“艺术的真实”。事实上,志愿军出国参战,最初是严格保密的。从1950年10月中旬开始入朝,到1953年7月底停战协定签订,近三年里,志愿军连帽徽都没有,更不用说胸章了。停战以后,志愿军才开始佩戴胸章,直到1958年10月26日全部撤离朝鲜。
以9兵团20军为例,10月14日到达兖州,11月3日开抵辽东梅河口一带集结,6日接上级急电火速入朝。一路列车奔驰,在火车闷罐车厢里,全军官兵奉命怀着复杂的心情,依依不舍地摘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帽徽和胸章。此后在朝鲜作战的两年期间,他们见都没见过“志愿军”的胸章。

20军文工团团员在朝鲜战场的照片

20军59师文工队队员在朝鲜战场的照片

20军几位战斗英雄在朝鲜战场的照片
由此可见,无论是文艺单位,还是作战部队;无论是冬装,还是夏装,都没有佩戴帽徽和胸章。直至1952年10月回国。
不仅20军,志愿军全军上至司令员彭德怀等高级将领,下至普通战士,在停战之前,都未佩戴过。
而且,毛主席在1951年国庆节接见志愿军归国观礼代表,1952年5月接见志愿军归国代表,代表们身穿整洁的军装,并无帽徽和胸章——这是和国内部队唯一不同之处。
1953年7月27日,《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及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一方与联合国军总司令另一方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签订。此后,志愿军才开始佩戴“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胸章,直至1958年10月26日。

继续以20军为例,1952年10月奉命回国,全军重新佩戴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帽徽和胸章。

于是,我们有了一个简单明了的判别标准:凡是在影视或其他作品中,看到正在打仗的志愿军佩戴着胸章的,那就不是“生活的真实”,而只是“高于生活”的艺术再创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