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高校师资培训研究生课程班古代散文史当代教育史料 |
分类: 吾爱吾师 |
吾爱吾师(八十)
文道薪火——高校老师散记(三十八·南师大6)
陈
潘百齐老师
潘百齐老师,当时担任南师大科技处副处长,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师从郁贤皓教授主修唐宋文学。给我们课程班上“唐宋诗词研究”课,可谓恰逢其时。
潘老师的课,按内容分为“唐诗研究”和“宋词研究”两大部分。“唐诗研究”的比重大些,以“横向”和“纵向”两条线索加以阐述;“横向”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讨论的唐诗方方面面,“纵向”则研究“唐诗研究的学术史”,即“唐诗学”。比较起来,我对后者更感兴趣,因为以前了解不多,只泛泛读过陈伯海先生的《唐诗学引论》(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
潘老师把“唐诗研究史”按时间顺序分为唐五代、宋金元、明、清、“五四”至建国、建国后等六个阶段。
唐五代是“唐诗学”的萌芽时期。其研究的特点有三:1.选诗,如殷璠《河岳英灵集》、元结《箧中集》,据文献记载,唐人选唐诗,当时有ba九十种;2.品评,与选诗同步(部),如《河岳英灵集》、高仲武《中兴间气集》等;3.本事,如孟启《本事诗》、范摅《云溪友议》、《杼情集》等。
宋金元之“两宋”是奠基时期。着力整理唐诗别集、总集,如杜甫诗集唐时60卷,至五代仅存6卷,北宋整编为20卷。张戒《岁寒堂诗话》推崇李杜。严羽《沧浪诗话》系统性、理论性更强,分唐诗为“唐初、盛唐、大历、元和、晚唐”五个阶段,推重盛唐。严羽是唐诗学的奠基人,《沧浪诗话》对后世影响巨大。元代亦很有贡献: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了278位诗人传略,附120人,可视为唐代诗歌史的雏形。杨士弘的《唐音》收录了179位诗人的1341首诗歌,是以严羽《沧浪诗话》观点作为选诗标准,第一部以盛唐为宗主的唐诗选本。
明代是唐诗学的发展时期,对唐诗的研究更为深入。高棅的《唐诗品汇》共收681家诗6725首,规模宏大,体系严整,纵横相辅,复杂而清晰地勾画出“唐诗线路图”。前后七子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是明中期唐诗研究重要的倾向与思潮,在创作上带来了“拟古”风气。许学夷的《诗源辨体》从理论上研究辨析历代诗歌源流正变,标志着唐诗学进入了更高的宏观层次。朱警的《唐百家诗》凡171卷,特意不录李杜韩柳等大家名家,而广收一般诗人之作,是一部颇受重视的唐人诗集汇编。明末,胡震亨编辑《唐音统签》1033卷,是明代的唐诗总汇,后世《全唐诗》的雏形。
清代则是唐诗学全面探讨和总结的阶段,是集其前人之大成,也是古典时期的终结。清初诗歌几大理论体系各领风骚,沈德潜“格调说”重盛唐,翁方纲的“肌理说”宗宋,袁枚的“性灵说”则认为“诗者,各人之性情耳,与唐宋无与也”,还有王士禛的“神韵说”,都从不同方面丰富了唐诗学的研究和发展。
关于宋词的研究,潘老师主要讲了两点:宋词的总体研究和宋词的体、派、正、变。前者突出三点:香艳之气、幽深之情、婉曲之体。后者则涉及到白乐天体、花间体、李易安体、朱淑真体……,苏轼之豪放派、柳永之婉约派,以及豪放与婉约何为正宗?何为别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