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爱吾师(七十九)文道薪火—高校老师散记(三十七·南师大5)
标签:
教育高校师资培训研究生课程班庄子研究当代教育史料 |
分类: 吾爱吾师 |
吾爱吾师(七十九)
文道薪火——高校老师散记(三十七·南师大5)
陈 艺 鸣
张采民老师
张采民老师,山东人,南师大中文系教授,给我们上“庄子研究”课。张老师不苟言笑,教风严谨,讲课有板有眼,清晰深刻。在此之前,我只是学过(也教过)《庄子》的《秋水》、《逍遥游》、《养生主》等章节片段,这次在张老师的课上,对庄子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张老师开宗明义,指出“物化”是庄子毕生追求的境界。所谓“物化”,就是无己、无待、无争、无用、无为、无心,物我两忘,物我为一,破除限制,绝对自由,成为真人。庄子的人生观对千百年来的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尤其对封建士大夫的心灵塑造,起到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其消极的一面,关锋在六十年代初曾批判为“虚无主义、阿Q精神、滑头主义、悲观主义”。张老师也说,虽然庄子看得很透,但多跨了一步,就会成为谬误。
张老师这门课共有七讲:庄子与“庄学”、庄子的本体论、庄子的认识论、庄子的方法论(辩证法)、庄子的人生哲学、庄子的美学思想、庄子的文学思想。
讲到庄子相对主义认识论, 张老师以“鱼乐之辩”为例: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听到这儿,我一时开了个小差,心想,惠子何必跟庄子较死理呢?不如按照庄子的逻辑,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就说:“子亦非我,安知我不知子不知鱼之乐?”——反正“判断是非的标准是相对的”是庄子自己的主张,就这么胡搅蛮缠地循环就是啦!后来回去上逻辑课,把这个“小聪明”讲给学生听,“忽悠”了一把。
和我们进修专业方向最为契合的,是庄子的美学思想和文学思想。张老师说,庄子第一次提出了“丑中之美”,这是“审丑美学”之滥觞。“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才能得到真美。另外,庄子还提出了“人乐”与“天乐”两个审美境界:“人乐”是个体与他人的统一,所达到的是社会关系的和谐之美,“天乐”是人与自然界的统一,与客观世界浑然一体,从而获得自由和“大美”,“蝶梦”之物化,就是其最高境界。
至于文学思想,张老师直截了当地说,庄子是反对文学的(这个说法我第一次听说,点“石破天惊”的感觉),因为一是扰乱人的自然本性,二是易为统治者利用。但是不可能彻底杜绝,不得已退而求其次,只好“得意而忘言”,“终身言,未尝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在文艺否定论的掩护下,提倡一种超乎言辞之上的表现方法,对后世钟嵘、严羽等人的诗歌理论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另外,庄子虽然反对文学,但他又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提出了形象思维方法,第一个提出了“寓言”概念并使之成为独立的文学样式。而寓言、重言和卮言,都是根据生活的真实来虚构人物和故事,实际上开了后世小说之先河,“固千万世诙谐小说之祖也”。
几年之后,我们学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五年制大专班的四、五两个年级的优秀学生中试行“研修生导师制”,每位导师在某个方向上指导若干名研修生的学习,报在我名下的有七八位。我想,既然叫“研修生”,那就来点“形而上”,接触一些哲学和美学基础知识吧。以两年为一周期,每学期一门,讲讲中国古代哲学、西方哲学、中国古代美学、西方美学,教学相长。这四门课中,比较起来,中国古代哲学平时积累似乎多些,手头的资料也还够用,就先确定了教学计划,开始阅读、备课。

由于“中国古代哲学”这门“提高课”,一个学期每周只有两课时集中讲解,容量有限,所以只选介了从孔子、墨子,到陆九渊、王守仁等十九位古代哲学家,庄子亦在其中。张采民老师“庄子研究”的听课笔记,自然成了我备课的重要参考资料。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