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吾爱吾师(六十八)文道薪火—高校老师散记(二十六·江苏教院9)

(2020-04-15 07:42:34)
标签:

江苏教育学院

中文系82级

古代文学

姚曼波老师

分类: 吾爱吾师

吾爱吾师(六十八)

文道薪火——高校老师散记(二十六·江苏教院9

 

姚曼波老师

  吾爱吾师(六十八)文道薪火—高校老师散记(二十六·江苏教院9) 

姚曼波老师,“老三届”高中生,下乡九年,1977年考取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1982年毕业,分配到江苏教育学院。同年秋天,我们考入教院进修,和她同时分来的周成平老师担任了我们82级中文班的班主任,姚老师有何具体分工不清楚,只是经常来班上听几位老先生讲课。虽然姚老师没有我们班的教学任务,但在不多的几次接触中,她的为人给我留下较深的印象。

最初的接触,是第一学期的期末古代汉语考试,姚老师监考。由于是入学后第一次古汉语科目考试,大家都很重视。虽是闭卷,但允许携带和使用字典和词典。很多同学都事先做了充分准备,而我却什么也没带。原以为不会有啥问题,却不料有些题目并不简单。开考不久,我就被一道翻译题难住了:“象有齿以樊其身,贿也”(《左传·子产告范宣子轻币》)。很明显,“樊”是个通假字,但关键在于其“本字”是什么?是“藩”还是“燔”?难以确定。而且,确定通假关系必须有文献依据,只凭着音同或音近是不够的。那么,“樊”与“藩”,或“樊”与“燔”,之间究竟有无通假关系?若两者都有,哪种解释最恰当?此时,非常后悔自己没带工具书了。随着时间耗费,不由焦躁起来,便打算借用一下过道另一侧杨本祥同学的字典。可是转脸一看,偏偏老杨也在翻个不停。于是只好先做其他题目,过会儿再看他是否用好了。不一会儿,我就感到奇怪了:怎么姚老师总是在我身边转悠,还不停地唉声叹气?当时没多想,趁老杨刚合上字典的当口,赶紧借了过来,翻检、比较、答题。这下姚老师不再叹气了,就站在我身边看起卷子来。我抓紧时间答题,没多想。结束交卷,感觉考得马马虎虎不理想,倒也不太在意。有点凑巧,中午在去食堂的路上,又遇见了姚老师,她主动跟我打了个招呼,顺便讨论起考试题目以及我回答的得失来。意外和感动之际,这才回过神来:原来,考场上我数次向老杨方向张望,引起了姚老师的注意,以为我是在作弊,竟公然窥看他人试卷,却又不忍心当众“抓”我,于是就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发出提醒和警告。可是我本无“贼”心,自无所谓,根本没当回事。后来见我原来是借字典,又看了我的卷子,姚老师应该明白是误会了。现在的交流,可能也算是对我彻底排除“嫌疑”的一种表示吧。想清楚了此节始末,我心中颇为感激。试想一下,要是姚老师当时不分青红皂白认定我作弊并采取措施,会是怎样的后果?姚老师的善良、厚道和稳重由此可见一斑。

大约在第二学年,可能是见习期满了,姚老师在我们班上了一堂公开课,讲得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那节课,姚老师上得激情四溢,神采飞扬。给我的印象是,整节课犹如行云流水,天然去雕饰,没有“八股”格式的束缚,没有“成熟”的匠气,有的只是清俊灵动,情趣盎然,此间小谢已新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