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爱吾师(六十三)文道薪火—高校老师散记(二十一)

标签:
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古代汉语音韵学朱声琦老师 |
分类: 吾爱吾师 |
吾爱吾师(六十三)
文道薪火——高校老师散记(二十一)
陈 艺 鸣
朱声琦老师
一
朱声琦老师教我们古代汉语,继徐仲涛、罗振球两位老师之后,主讲音韵和语法部分,执教时间最长。朱老师个性鲜明,给人印象深刻。平时相处,朱老师和蔼可亲;而在课堂上,却是高调强势,绝对的王者气派:对同学要求严格,遇有不当,便会当堂直截了当地给予批评;对学术探讨,则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直抒胸臆,唯我独“尊”,连“泰山北斗”般的权威都敢于指出并纠正其错误。如此强劲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气场之所以能够形成,在我看来,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性格使然:朱老师刚正直率,爱憎分明,视课堂如圣殿,容不得半点亵渎;二是朱老师学业出身“豪华”:1963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在中学任教多年,1978年又考取母校南师院徐复教授汉语史研究生,毕业后获文学硕士学位,功力深厚,经验丰富,底气十足;三是朱老师才华横溢,勤奋刻苦,学术成果不断出新,为其教学“革故鼎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我相信,上过朱老师课的学生,对他的敬业精神都会有所感受,而“敬业”又表现在教书育人和研究学问两个方面。我虽然受教于朱老师的时间不长,却也点点滴滴,记忆犹新,遗憾的是笔拙而难以尽书。忽而想到“新飞广告做得好,不如新飞冰箱好”而顿受启发:我所保存的古汉语教学讲义、练习、试卷等其他相关材料都“铁证如山”般凝聚了朱老师的心血,不如将其客观地展示出来,效果绝对会比那“新飞广告”还要好的。
二
朱老师的大器和霸气,首先体现在对教材的处理上。学校所发教材是“中学教师进修丛书”之一《古代汉语》(上海教育学院编),对我们这种性质的本科进修来说,应该是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然而,尽管“编者的话”提到了“在某些具体例子上,编者发表了一些探讨性的看法”,“希望能对老师们有所启发,在古文教学中养成独立思考、深入钻研的习惯”,但是在朱老师看来,在某些方面还是单薄、狭隘和陈旧了些。于是,他在尽量合理利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大刀阔斧地加以改进,印发了许多教学讲义和课堂用例练习材料,充实和丰富了原教材的内容。例如,原教材认为“古代汉语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三个大的方面”,朱老师则补充加上了“无指代词”,合为四大方面,并在讲义中用了5页篇幅,举例59条加以论述。又如,原教材把“者”和“所”定性为“特殊助词”,朱老师结合自己《中学文言语法举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出版)的编著成果,补充指出,“所”既有称代作用,又有指示作用。对我们这些已经具有专科基础,又有着一定的教学经验的进修教师来说,这样高质量的讲授,具有“更上一层楼”的价值,因而很受欢迎。
朱声琦老师编印的讲义《古代汉语课堂用例练习材料》(16开60页)选页
三
在我们看来,如果说朱老师在语法等方面的教学是“改良”,那么在语音方面可说就是“革命”了。因为诚如朱老师所言,古汉语音韵学是口耳相传的“绝学”,一般本科层次的高校和教材都很少涉及,就连王力先生的四册《古代汉语》,也仅仅简略提了提“《诗经》的韵部”而已。所以,全班同学的音韵基础几乎为零。朱老师觉察到我们的畏难心理,就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鼓励大家。他说,自己复习报考研究生时,也是一无基础,二无导师,“所有问题都自己扛”,像国际音标字母右上方有个小h,什么意思?花了不少气力,才搞清楚,原来只是表示“送气”!现在你们有我做老师,在课堂上正儿八经地学,有问题随时都可以问,比我当时条件不知好了多少!只要认真学,就能学好的!我们知道,朱老师花大力气教音韵学,纯粹是自讨苦吃,他完全可以按照学校指定教材按部就班、照本宣科,轻松完成教学计划,如此这般,完全是以曾经同行的经验和感受,为了我们今后的发展而考虑的。于是,大多数同学都重视了起来。令人感动的是,朱老师不只是说说而已,而是真的花费精力、付出心血,编印了一系列很有分量的音韵学讲义,为确保教学质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例如,《古代汉语音韵学声母流变专题讲义》就包含了《喉牙音及其应用》、《古声母的腭化问题》、《古无轻唇音及其运用》、《古无舌上音及其运用》、《娘日二纽归泥及其运用》、《“照二归精”和“照三归端”》、《谈谈舌头音》、《怎样区分喻母的三等和四等》、《现代零声母的来源》等九篇专题文章。
朱声琦老师编写的《古代汉语音韵学声母流变专题讲义》
对我来说,音韵是门全新学问,又遇上了朱老师这样兢兢业业、倾囊相授的好老师,没有任何理由三心二意不当回事儿。于是,在课上我很专注,不开小差,不光顾“自留地”(课外书籍),认认真真,在课本、讲义、卡片上做了很多笔记,考试成绩也都超过了我入学时既定的80分。
朱声琦老师编写的讲义,陈艺鸣的听课笔记和仅存的一张考查试卷
按朱老师的说法,以往音韵学界对声母研究比较少,自己就特意侧重于此。于是在教学中,声母的比重也就比韵母大了许多。但韵母讲得虽少些,有些例子,却是相当精当典型,过耳不忘的。例如,朱老师说,古音中有的字是以[k]收尾的,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诗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中的“脉”,古音当是[mek]或[m:k]。我们闻所未闻,都很惊奇,试着拼读,结果读成了“麦克麦克不得语”,搞笑极了。朱老师又说,古音鼻音不仅有[n]收尾,而且有[m]收尾的,现代音则只有[n]收尾的了。大家问,何以见得?朱老师回答道,普通话里已经没有了,有些方言还保留古音,可以说是语言化石,这个音是出差坐火车时证实的,当时座位对面有两位广东女孩,我就写了“侵略”两个字,问粤语怎么读?她们读的是[tsam][liam]([ts]送气)。全班同学都服了!
就在我们入学的1982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上古音手册》,朱老师赞不绝口,夸作者唐作藩“功德无量”,建议我们也去买一本备用。顺便提到此前中华书局出的《古今音对照手册》是“中古音”,也很有价值,以后碰上了,不要错过。还说,王力先生《古代汉语》第二册里附录《上古韵部及常用字归部表》和《上古声母分类及常用字归类表》原先很“金贵”,现在有了这两本书,其价值降低了。大家都明白,朱老师这是让我们为以后的工作和研究做准备。这两本书我都买了,“中古音”的那本,还是在旧书店了淘了多次才淘到的。
直到现在,我还在想,当时不仅江苏省,不仅教育学院,恐怕全国范围内的本科院校,像朱老师这样教古汉语音韵学的,应该是绝无仅有的吧?
四
朱老师不仅是诲人不倦的教师,而且还是勤奋多产的学者。在课堂上,这两种身份完美地合二为一,使我们受益匪浅。结合教学实际,朱老师经常把他的研究成果印发给大家作为辅导材料,以供参考。和课堂教学相比,这些系列论文的内容更加具有深刻性、研究性和前沿性,对我们深入学习音韵和训诂知识是大有裨益的。
另外,朱老师的钻研精神和科研成果对同学们也起到了激励和示范作用。在其影响之下,黄建宏、杨海中、陆子建、杨本祥和朱千波等同学边学习边研究,在读期间就分别发表了不少论文,其中杨本祥的论文还多次上了《人大复印资料》。
五
当年在教院学习古代汉语,只是当做一门比较重要的必修课而已,并未将其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没想到若干年后,我也走上了古汉语课程的讲台,而且上去就是25年,直到退休。于是,庆幸自己几乎全套保留了朱老师的课本、讲义、练习和论文等资料,甚至还有一张试卷;更庆幸当上课还算专注,蝇头小字,做了不少功课,现在都成了我古汉语教学和科研的宝贵资源。1993年,1997年,2000年,我先后参编和修订了江苏省中小学教师自学考试系列教材之一《汉语》,其中“古汉语基础知识”由我执笔。编写过程中,重温朱老师当年课堂及论文的相关论述,受到很大启迪,例如“无指代词”、“者”和“所”、“……者,……也”判断句式及变格等知识点,都从中有所汲取和采纳。
陈艺鸣参编的《汉语》有关章节(部分)和用作参考的听课笔记
陈艺鸣古汉语语音课板书提纲
在我书写“平分阴阳,入派三声”之际,朱声琦老师的音容笑貌顿时浮现,一个念头一闪而过:朱老师当年教我,我现在再教学生,这也是一种传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