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吾爱吾师(五十九)文道薪火—高校老师散记(十七·扬师院)

(2020-04-06 09:11:44)
标签:

扬州师范学院

本科函授

形式逻辑

权树威老师

分类: 吾爱吾师

吾爱吾师(五十九)

文道薪火——高校老师散记(十七·扬师院)

 

权树威老师

1982年春天,考研结束,自知外语太差,基本无望。接着又报考了扬州师范学院的本科函授。到了暑假,又参加了江苏教育学院的脱产进修入学考试。自嘲是“三保险”。

当年初夏,江苏四所师范院校(南京师范学院、扬州师范学院、徐州师范学院、江苏师范学院),首次面向大专学历(或同等学力)的在职教师,联合招生开办本科函授班。除了须要单位盖章同意之外,其他条件还算宽松,我有几个在工厂教育科的朋友,也都以教师的身份报考了。南通考点的考场在市十五中学。考了好几门,现在只记得中国文学了。考完出来,都说比较难。而我因为前面要考研,复习时间较长,所以感觉还算可以。只是觉得有些试题出得太“精”了。例如这道题(大意):“‘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猿猴,勇剽若豹螭指出作者,并做简要分析。”诗句选自曹植的《白马篇》。在当时影响最大的两部《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和文学研究所编写)中,曹植及《白马篇》都有一定的篇幅提及,也引用其中诗句,而这几句却偏偏不在其中。也就是说,这道考题所涉及的作者和诗篇,确实都在大家认真复习的权威资料范围中,唯独所考诗句不在!

吾爱吾师(五十九)文道薪火—高校老师散记(十七·扬师院)

——“难”就难在这儿。硬是碰运气,我连蒙带猜,基本对上了“曹植”及“后期作品”等几个要点。六月中下旬吧,扬州师范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收到了。

暑假里函授班开学了,面授地点好像是在市委党校,一间大教室,南通地区“一市六县”的学员都集中在这儿听课,一二百人,济济一堂。这一轮面授辅导开设了几门课,现在只记得现代文学和形式逻辑了。授课老师都来自扬师院,讲现代文学的是一位四十多岁的男老师,严肃精干,课讲得不错,清楚、全面,只是似乎少了点激情。

吾爱吾师(五十九)文道薪火—高校老师散记(十七·扬师院)

1982年扬州师院中文本科函授所用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选编》(上下册)

教形式逻辑的,就是权树威老师了。

权树威老师一上来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先是其名很“权威”霸气;再是其人身材魁梧、满面红光,仪表堂堂;再后是其课讲得风生水起,以其洪亮的声音和充沛的激情,硬是把原本枯燥乏味的逻辑课上得趣味横生,引人入胜。早在上中学时,我就曾从“发小”戚健(即《天狗》等影片的导演,我们父母都是前线歌舞团的,从小在一起长大;不料戚健英年早逝,令人痛心)那里借阅过一本《逻辑常识》,比较感兴趣,高中毕业上山下乡还带到农村自学了一阵子;后来上通师大专班,刘秉镕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学期逻辑课,也很喜欢。这次权老师来讲逻辑,对我来说可谓“正中下怀”。因此,我每次听课都去得很早,抢位子坐在前面,一来听得清楚,二来便于和老师互动。权老师给我们讲了“概念”和“判断”两章。讲“概念”时,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属概念和种概念的关系,强调“属”的外延大,“种”的外延小,应当叫“属种关系”,以往叫“种属关系”是不对的。讲“判断”时,提到“隐含判断”,并不在课本范围之内,权老师笑着说:“不知道要不要讲?”坐在前排的我,赶紧带头回答:“要讲!”权老师豪爽地说:“好,那就讲!”按那时的说法,隐含判断是包含着复杂问句的判断,最有名的例子就是:“你是否已经停止殴打你父亲?”尽管这不是要考的内容,大家还是听得津津有味。

后来才知道,权树威老师早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留校任助教,后又考取中央政治大学研究生部。南京解放后,在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学习,毕业留校任干事。后来先后在扬州几所学校任教,来南通给我们上课时,是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的副教授。我们还检索阅读了权老师近期发表的论文:“李双双”、“喜旺家”、“喜旺嫂子”说起——谈谈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语文学习》1986年第6期) “单句表达复合判断”说值得商榷》(《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02期

遗憾的是,权树威老师的逻辑课我仅享受了这一轮就中止了,因为八月底,我又收到了江苏教育学院本科进修的录取通知书,权衡之下,决定去南京脱产学习两年,扬师院的本科函授自然就放弃了。

虽然在权树威老师那儿学逻辑的时间不长,但对我的影响却是有力而久远的。我的教学及科研的专业方向是以文史为主,可是对逻辑一直兴趣盎然,前前后后一共买了近百本逻辑书籍,其中权老师讲课前后的80年代出版的,就有三十多本。

吾爱吾师(五十九)文道薪火—高校老师散记(十七·扬师院)

天意弄人亦成人,说是偶然却必然。1995年,学校安排我在继续承担专科段古代汉语教学的同时,兼上逻辑课。这一上,就一直上到2017年退休。两个方向跨度虽大,却也有机缘。除了参编了高校教材《普通逻辑概要》(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还发表了从逻辑的角度研究古典文学和研究鲁迅的学术论文:《<离骚>的可能世界 ——“香草”、“美人”的模态逻辑分析》(《泰安师专学报》 1999 年第 2 期)、《宝玉悖论 ——兼谈<红楼梦>的本体理念及其意义》(《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底期)、《鲁迅杂文的归谬艺术》(《评论》2005年第1期,江苏文艺出版社)、《推理的组合重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逻辑简析》(《文教资料》2006 第 2 期)、《釜底抽薪的逻辑批判——鲁迅杂文<论辩的魂灵>浅析》(《高师教育》2007 第 2 期)、《意气中的逻辑——鲁迅<“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论证浅析》(《新余高专学报》2010 第 2 期)。

吾爱吾师(五十九)文道薪火—高校老师散记(十七·扬师院)

像我这般的逻辑“情缘”却也“无独有偶”。记得暨南大学新闻系程仲棠教授在《现代逻辑与传统逻辑》(暨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后记中写道:“我对逻辑感兴趣始于中等师范,心理学老师的一堂课引诱我读了三本逻辑书。不过带着对文学的热爱进入大学之后,却一直钟情于美学和鲁迅研究。”程教授的专项是文学,却“总是不由自主地在逻辑的异域中越陷越深”,又先后出版了《中国古代逻辑学解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逻辑的哲学探讨》(科学出版社2012)。程教授名列2017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分学科排行榜》,我当然根本无意也无法与之相提并论,只是觉得在学习过程中,某个经历有所相似、有所同感而已,即:一堂课、一位老师,或许会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事业发展,产生意想不到的重要影响。对我来说,权树威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位老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