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爱吾师(十八)刚劲有才的王昭华老师

标签:
南通中学回忆母校怀念恩师王昭华老师 |
分类: 吾爱吾师 |
吾爱吾师(十八)
刚劲有才的王昭华老师
陈 艺 鸣
王昭华老师
一走进教室,他的气度就让所有同学折服了。只见他身材颀长,刚劲挺拔,举手投足,充满了自信,丝毫没有“wen革”期间“臭老九”的自卑和拘谨,一下就赢得了大家的敬畏。他就是我们刚入学的二连六排(班)的第一位语文教师王昭华老师。那是1971年2月,算起来,王老师那年刚好“不惑”。
记不清王老师是不是担任了我们的副班主任(班主任是金正贤老师),只记得他的课内容丰富,除了语文教学,还有思想教育和班务管理。和金老师一样,王老师也很强势。有这样两位“厉害”的老师,我们班的风气从一开始就很规矩,后来想坏掉都很难。
王老师讲课,声音洪亮,冷静而奔放,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一次课上,针对现实生活中某些偷换概念的把戏,王老师讲了一则小品:某江湖郎中,自称外科医生,医术高超;某伤员中箭,请他治疗;他的医治十分简单,所谓手到病除:即用剪子将箭杆齐肉剪断,宣告治好了;病人骇然,问留在体内的箭头怎么办?从容答道:既在身体内部,那就是内科的事了,我乃外科医生,只管体外。——小品虽短,王老师却讲得绘声绘色;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于不知不觉中便明白了其中谬误所在。(时隔近半个世纪,相信一定会有同学像我一样,仍然记得这则小故事吧。)课后,依然兴犹未尽,我和周进等同学去军分区家属院张钢宁家里玩时,还兴致勃勃地复述给大人们听。张钢宁父亲是分区副司令,听了之后,却说了一句“小心政治骗子啊”。我们听了都一愣。现在回想起来,那个年月,以军人的警惕和政治环境的客观“存在”,产生这样的“意识”,也是很正常的。
不料,没多久,不知道以什么罪名,王老师真的被打成“坏分子”了!也许是师资太紧缺,抑或是“罪行”并不严重,王老师依旧给我们上课,只是晚上要接受教工批判。那时提倡学生也要参加“斗批改”,因此我接到通知,连(年级)一级的学生干部,必须参加全连教工的大批判活动。当时只有我和朱晓华两名学生副连长,朱晓华没去,结果只有我一个学生夹在在教师堆里,批斗对象又是自己的老师,真是如坐针毡,猫不是狗不是,极不自在。至今没忘的是王老师的态度:不卑不亢,拒不认错(“罪”),甚至还列出一纸“清单”,让组织上依此查找和提供证据。真是让人叹服。其实“批斗”也仅是个形式,大多数老师都是心知肚明的,所以都是不了了之。当时在座(要求教工全员参加不得缺席)的王锦华老师,后来和我谈到王昭华老师时说,王老师确实是很有才的。我问:“那通中‘四才子’有没有他啊?”王锦华老师肯定地点点头:“有他。”
王昭华老师教我们的时间并不长,据说是调到狼山脚下的七中去了,“wen革”结束后才调回通中。1979年,我正在师范实习阶段,因观摩见习课而重回母校通中,在教导处主任蔡作兴老师引导下,走进开课教室。落座后才发现,执教者是王昭华老师!王老师示范教学的是一节高中语文课(课题记不清了,似乎是“某某战歌(或凯歌)”)。还是那么激情四溢,还是那么挥洒自如!而坐在教室了的我,已不是七、八年前的初中生了,此时此“课”,是要认真向王老师学习,以他为榜样,争取成为向他一样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所以,课上王老师的每一句教学语言,每一个教学细节,都被视为值得揣摩和借鉴的宝贵实战经验。课后,我上前自报家门,向王老师致敬,问还记不记得我了。王老师笑笑说:“有点印象,但记不清了。”
不久毕业,我也登上讲台,成为一名中学教师,后来又调到师范。尽管成了同行,但是一直未能和王老师形成交集。听说王老师退休后,又受聘于市老年大学,很受老年大学生的欢迎。
王昭华老师任教南通市老年大学
2011年,看到母校报刊报道:4月29日通中举办“离退休集体祝寿茶话会”,王昭华老师以八十大寿出席并接受祝福。
王昭华老师(右六)参加通中离退休教工集体祝寿
此后就没有关注到王老师的消息了。直到打算写这篇关于王老师的回忆文章时,才得知王老师在几年前已去世。深感遗憾之余,想要弥补对王老师了解得极度不足,便带着企盼,在互联网上反复搜素,希望能够查找到一些关于王老师的事迹遗存。可惜,除了一篇王老师的侄孙女周女士发表于20011年6月,为他庆贺八十寿辰的博客之外,别无其他。唯有一本在网上旧书店待售的《祖国的文字》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书的封面和扉页分别有“王昭华”的签名、印章和题字。可是这个“王昭华”是否就是我们的王老师呢?一时难以确定。好在周女士在博文中展示了王老师所赠《王昭华文存》及亲笔题字,经过对照笔迹,最终确认,那本《祖国的文字》确系王老师遗物,其签字和题字,都是王老师的真迹。现翻印于此,聊作纪念。
在扉页中,依稀可见:“……我们语文工作者,应该精通它,成为我们的教学武器;掌握它,更好的为教学服务。王昭华谨識 五五年元旦”——由此可知,王老师至少在1955年二十四岁时,就是一名语文工作者了(但不能确定是否就在通中任教),且勤奋好学、工作认真,其心可识,其态可掬,跃然纸上,不愧是我们的榜样。
此外,还找到一本署名“王昭华”的《杜甫诗选》(黄山出版社2007年出版)。由衷地希望它是王老师的学术遗作。因为就在几天前,王受均老师告诉说,王昭华老师研究古代诗歌颇有成就。但无确证,不能肯定,姑且存疑。
谨以此文,纪念敬爱的王昭华老师!
【补记】本文转发班群后,袁跃兵同学立刻发来读后感:通中的老师中,我对王昭华老师的印象最深,时常会想起他,他的课我最愿意听。他被办“学习班”我很难理解,王老师怎么会有问题呢?我每次想起王老师,就会想到他精彩的授课,深刻于我脑海的是王老师在课上问大家:讨厌的“厌”字大家记住怎么写的吗?他问同学们:“工厂里如果有一条狗,影响生产,是不是很讨厌呀?”这就一下子就让我记住了这个“厌”字。这样的例子很多,都深深地印刻在脑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