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花季雨季时(四十四)

标签:
个人时代社会史沈济文南京市国庆会演办公室南京下关区文化馆 |
分类: 个人军旅史 |
五、丹心童心尘世中·祖母沈济文部队转业之后(3)
在筹备过程中,组织这样一支多种文艺形式几百人的游行文艺方队,人员众多,来源广泛(业余演员来自各区各行各业),要求严格(手势高度、步伐准确及服装道具的使用等),却又既无训练场地,又无专门训练时间(一般不脱产),困难可想而知。这就要求组织者不仅对各种文艺形式有较高的素养,还要有相应的统筹全局、协调指挥的能力。这对奶奶她们来说,的确是个新课题,也是一次新考验。幸好,奶奶在部队练就的“一专多能”,使她有了强实深厚的“底气”:平时在文化馆内,她将分管的几个业余文艺队伍进行组织整顿后,就分门别类举办各种训练班,为社会主义群众文化的发展和基层的需要培养文艺骨干,已经做了扎实有效的准备工作。经集体研究策划,她将文艺方队按不同形式和人数分解成几个小“块”,交给有不同优势的基层单位,再将她和其他文化馆平时为这些单位培养的文艺骨干培养成文艺方队的小导演、小教员,各尽其职。这些接受参加国庆游行表演排练任务的基层单位,都感到很光荣,互相竞争,帮她选人,提供包括训练场地和时间在内的各种方便,使原本棘手难办的训练任务,在有分有合、先分后合的规划下,高质量、高效率地落实完成。
还有很多细节,必须亲力亲为的,例如,游行队伍通过的马路有多宽,队列行数人数排列多少,就得亲自去丈量、计算。又如一、二十辆文艺彩车,既要丰富多彩,又要推陈出新,也要精心设计,严格把关。为此,还要跑图书馆资料室查找参考资料。
(沈济文(右)在文化宫图书资料室)
还有许多特殊道具和各种装饰品,没有成品可买,定做又来不及,只能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做。奶奶笑着说,她就是在会演办公室学会了踏缝纫机的。
国庆节正式游行之前,上级领导要先行审查把关,非常严格,不行就得修改,甚至推翻重来。所有方队的组织者、编导者,都惴惴不安。但奶奶重点负责的舞蹈等方队的表演,基本上都是一次通过,不用大改。
国庆节前夜,市区主干道戒严,奶奶他们一夜不休息,就在会演办公室联系基层单位,安排落实方队就位等待、排列次序和进场节点等种种细节。遇到突发情况,还要凭着会演办公室工作证,畅通无阻,赶赴现场处理解决。直到第二天国庆节上午9点,游行开始,沿着中山路由西向东,一路欢歌欣舞,顺利通过鼓楼广场、新街口广场检阅台,才敢稍微松口气。
(1966年10月1日,南京市40万人庆祝建国17周年。晓庄摄)
(南京市新街口检阅台)
直到“wen革”中断了国庆游行,前几年奶奶总在会演办公室负责文艺方队。每年的文艺方队有声有色,受到省、市领导的肯定和观看游行的市民热情赞扬。奶奶在回忆这段往事时,认为按照党真诚服务群众的教导,并在刻苦实践中获得的“得心应手”,正是向党和人民的回报,也是她生命画卷中最为风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