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兵花季雨季时(四十三)

(2018-02-02 12:23:53)
标签:

个人时代社会史

沈济文

南京下关区文化馆

热河路

群众文艺

分类: 个人军旅史

五、丹心童心尘世中·祖母沈济文部队转业之后(2

老兵花季雨季时(四十三)

 

       1963年初,奶奶沈济文的工作关系转到南京市下关区文化馆,任文艺干事。

下关区在挹江门外。南京俗语云:“出了挹江门,就是下关人”。

老兵花季雨季时(四十三)

   (南京挹江门)

下关地区历史悠久,古属扬州,“下关”之名则始于明初。1368年,明朝在龙江设关,即龙江关(征税机构);1429年,又在上新河设立上新河关,专征船舶税。龙江关因在上新河关下游,故清初改称为“下关”。1933年民国政府将其境划为南京市第七区,是建区之始。早年的下关,是南京近代工商业的摇篮,曾是老城最繁华的滨江地区、南京的“十里洋场”,抗战时期,南京保卫战惨绝人寰,兵燹涂炭,遂渐衰落。19496月,南京解放,在此成立南京市第七区人民政府。19506月,更名为第六区。19558月,改称下关区。

下关区文化馆在热河路一座木结构二层楼的楼上办公,楼下就是区车站街道办事处。热河路原址是小南河,也叫小郎河。民国六年(1914年)5月填河筑路,民国七年(1915年)3月竣工,初名“黄泥路”。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按《首都计划》要求与规划命名为“热河路”,以热河省省名命名。这条街上有振南医院、热河路商场、老宝庆银楼、九龙布店、郑永和百货商店、荣春斋鞋帽店、得润泉浴室、笑芳照相馆、大新旅社、东方饭店等一批较有规模和影响的商店和服务场所,至解放时已成为区内最繁华的商业街。这条曾是南京最重要的商埠街道,西南起于与中山北路相交的热河路广场,北到下关火车站,全长虽只有两里多路,但沿途数百家店铺林立,经营全国南北特产,尤以海鲜、江鲜等水产闻名于世。同茂茶叶店、戴胜记桂花鸭子店、金门西药房、老翟师付修钢笔店、老陆师付刻私章店、天发池澡堂、惠民澡堂、红玟瑰理发店、洪流棉花店、下关碗店、下关中药店、金坚画像店、荣昌祥绸缎店、李恒有糖果店、哑吧画像店、一枝香饭馆、江南洗染店、益美酱菜店、富盈春戏院、下关火车站、下关商场、下关工人俱乐部等都是闻名南京的“老字号”。前几年李志的一首《热河》唱红了热河路。歌中唱道:“纪念碑旁有一家破旧的电影院,往北走五百米就是南京火车西站”,——这家“破旧的电影院”原址就是当年的下关区文化馆。

当时,为了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南京市区级政府下属职能部门不设文化局(科),而是以“(文化)馆、(文化)局(科)合一”的形式来开展工作。下关区文化馆只有八名工作人员:正副馆长两名:杨其顺(正)、杨云飞(副);文艺干事四名:王彭(负责曲艺)、童英华(负责戏曲)、梁永华(负责乐队)、沈济文(负责歌舞戏剧);美工一名:唐其德;会计一名:王兆俞。两位馆长除了分管行政和业务,一个拉二胡,一个拉板胡,都要参加乐队的工作。分工明确、职责到人,而又全面协调、相互帮助。绝无后来机关办公室人浮于事,喝茶、抽烟、看报纸和扯淡(再后来是上网、玩手机)的弊端恶习。

下关辖区不小,东自挹江门,南至三汊河,西接江边、北到金陵船厂,工矿企业、郊区农村、居民社区,学校医院等等,只要有群众,就是文化馆的工作范围和工作对象。文化馆专职干部以业务而不是以区域或行业来分工,有利有弊,弊处之一就是工作涉及范围太大。像奶奶有一次一个人跑到区最西南端的三汊河去组织活动,结束后回家,已是半夜,部队家属院大门早已关闭,她扯开嗓子喊了半天,就差学半夜鸡叫了,好容易才叫来一位保姆开了门。奶奶还是部队作风,工作起来不顾家,爷爷又经常带队下连队,两个孩子只好又“扔”给母亲的“革命妈妈”,我们的阿太(曾外祖母)戴玉贞了。

老兵花季雨季时(四十三)

下关既有大型企事业单位,如南京港务局、江苏省航运公司、南京火车站、轮船码头、长航金陵造船厂、南京肉类联合加工厂、南京毛纺厂等,也有不少市属单位,如南京造漆厂、南京起重机械厂、南京印铁制管厂、南京第四医院等,还有区属单位,如锣丝钉厂、自行车链条厂、纺织机械厂、南京建筑机械厂、震球鞋厂、三汊河面粉厂等,这些单位的共同特点是,具有完善成熟的工会和共青团组织。奶奶和区工会和区团委加强联系,密切合作,互通有无,共同搞好工作。奶奶到哪里都能与人友好相处、协调合作,这一长处,对顺利开展工作十分有利。区团委一度曾动脑筋想把奶奶调过去,想用两个人换奶奶一个,但文化馆坚决不同意。

老兵花季雨季时(四十三)

(沈济文(后排左一)与南京下关区团委成员合影)

当时南京市文化系统的各种市级会演、竞赛等活动频繁,要想取得好成绩,临时抱佛脚不行,必须在平时就要训练骨干,培养文艺积极分子。奶奶就以企事业单位为重点,一个单位一个单位跑,一批骨干一批骨干抓,都是利用休息和业余时间,比如中午休息、节假日,进行培训辅导,排练预演。奶奶在部队下基层开展工作锻炼出来的能力,现在充分发挥了作用。以唱歌为例,奶奶先教他们识谱,再教练嗓子的方法,要求回家花时间花功夫练习。又如演出前化妆,开始都一窍不通,只靠奶奶一人,怎么也忙不过来。奶奶就一步步示范一步步教,怎样先涂匀油彩,再打上底粉,再勾画眉毛、眼角等。慢慢地,一般化妆基本上可以了,就让他们再去辅导别人。当然啦,造型角色的化妆,还得奶奶亲自动手。骨干们积极性都很高,都肯吃苦,一下班就到馆里集中,星期日也放弃了休息,彻彻底底的义务业余,没有一分钱补助,再晚也没有夜宵(也有个把次例外——到军区后勤部、3503厂这些大单位慰问演出时,东道主客气,招待每人一碗阳春面)。他们全凭着对文艺的热爱,以及对生活价值品味的追求。奶奶至今还记得他们:童顺英、刘传亮、陈思秀、王秀华、张玉兰、张玉发……。(他们和奶奶感情也很深,几年以后,奶奶已离开南京,下放到南通机床厂,两位当年的文艺骨干到南通出差,一家工厂一家工厂打听,终于找到奶奶,看望她并转达了大家的问候。)

老兵花季雨季时(四十三)

(沈济文与业余文艺骨干童顺英合影)

老兵花季雨季时(四十三) 

(沈济文(中)与业余文艺骨干合影)

有了这批骨干作为积极分子,就可以在各单位基层带动更广泛的群众开展更大规模的活动了。

回忆这段往事,奶奶最感自豪的是,在她负责的戏剧、歌舞这一业务范围内,由她亲自策划、组织和导演排练了经典话剧《雷雨》、《年轻一代》,古巴话剧《甘蔗田》,小歌剧《换房》,戏剧小品《观察镜里看蒋军》,歌舞《洗衣歌》,舞蹈《双人剑舞》等剧节目。(必须提及的是,排练话剧时,奶奶特地请了20军文工团的战友孔繁熙协助指导,他本转业到青海,后来阴差阳错,辗转坎坷,竟然没了正式工作。奶奶说服文化馆领导,在馆内给他安排了一份临时性工作。)这些节目在区、市级会演和竞赛中大放异彩,广受好评。尤其是《雷雨》,几位第四人民医院的主治医生,放下手术刀,走上舞台,把周朴园、繁漪、周萍、鲁侍萍等角色演活了。观众都说,真不敢相信,这些演员只是业余的!可观众并不知道,在这些业余演出背后辅导老师却都是专业的,——奶奶经常请原20军文工团战友、现转业在下关某企业任工会主席的张安莉夫和她丈夫谭麟,以及转业在省歌舞团、话剧团的战友前来友情赞助、辅导排练,战友们都是召之即来,诲人不倦,无偿奉献。

老兵花季雨季时(四十三)

(和下关区区委同志合影,前排左三为沈济文)

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下关区群众文艺活动受到了关注,得到了肯定。文革期间,省话剧团排练演出《恶霸地主刘文彩》,指名邀请下关区业余合唱队为其伴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