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花季雨季时(三十四)

标签:
个人军旅史南京部队战士演出队第二届全军文艺会演沈济文渔家姑娘 |
分类: 个人军旅史 |
四、佩玉鸣鸾罢歌舞·祖母沈济文在前线歌舞团(2)
演员队伍调整落实之后,创作排练节目就成了所有任务中的重中之重。而此时距会演只有半年时间了,非常紧迫。虽然各单位推荐的节目经过好中选优通过了一部分,可是还不够,还要精益求精,创编更富于特色的全新节目。演出队决定立即分组下基层、赴前线体验生活,构思创作。奶奶沈济文和朱良、李正沛、方泽泉、朱芳芳等人组成的小分队,来到舟山群岛和战士们同劳动、同战备、同生活。海岛渔村军民鲜活真实的劳动场景和生活画面深深地感动了他们,激发了他们的灵感,一部以渔家姑娘编织渔网为核心动作的歌舞节目的构思形成了。时不我待,说干就干。他们废寝忘食,齐心协力,合理分工,朱良编导设计,奶奶编舞示范,方泽泉作词,李正沛作曲,朱芳芳等负责演排……就短短的十来天,他们创作出中型歌舞《渔家姑娘》:“优美的海螺,长啸在银海天空;微薄的纱雾,透露出清晨的彩霞。赭色的渔网下面,渔家姑娘迎着朝霞编织渔网。嘹亮的海螺声,吹得太阳爬出海面。阳光照在金沙滩上,八个姑娘手托线篮,以矫健的步伐,奔来金沙滩。那轻松悠扬的音乐,伴着姑娘舒畅的心情,她们忙着捡线、补网。另一队织网姑娘,披着尚未织成的渔网前来汇合。一场紧张而有序的劳动开始了。姑娘们双手,像蝴蝶穿花一样地忙碌在网上。脸上汗津津,但心里却甜蜜蜜的。人多手快织网多,一梭两梭千万梭;千梭万梭织鱼网,渔家姑娘笑呵呵。姑娘手捧银锁链般的新渔网,展扬自己的劳动成果,充满了欢乐和兴奋。她们纵情歌唱舞蹈,劳动歌声响彻了金沙滩。歌声抒发着姑娘们内心情感——对幸福生活向往。织梭越穿越快,歌声越唱越响,忙碌在金沙滩上的渔家姑娘,犹如花朵聚合绽放。”离开海岛渔村时,他们还跟渔民买了几把织梭带回来做为道具的样品。
(演出队舞蹈队队员在海岛,右一为沈济文,右三为李正沛,左二为林兰芳)
节目基本成型后,又经过舞蹈队教员施月仙,队员林方兰、陈真真、李益美等舞蹈队几乎所有队员的修改排练,令人耳目一新的《渔家姑娘》日臻完善了。
(舞蹈队在工程兵司令部办公楼前排练《渔家姑娘》)
多年以后,在回忆《渔家姑娘》的创作排练这段往事的时候,奶奶兴奋之中也带有遗憾:“原来还有一个重要动作,是朱良提出设计,我编舞定型的——一个演员顶着渔网快速旋转,渔网飘散飞扬,其余姑娘围绕着穿梭起舞。创意和效果都很优美,可是那个演员基本功不行,力气也小,旋转不快,带不动渔网旋转,反被裹在网中了。这个动作必须由高个子演员来完成,我个子矮,不合适。最好只好删掉。唉,真可惜!”
(歌舞《渔家姑娘》乐谱首页)
除了《渔家姑娘》,20军政治部推荐的《歌唱我们光荣的团队》也入选赴京会演的名单。该节目署名为“〇〇七八部队战士演出队集体创作,南京部队业余文艺演出队加工修改”。〇〇七八部队,即20军58师。该大型歌舞朗诵,最初源于在58师172团体验生活、辅导活动的爷爷陈久安等文工团员,爷爷是最初的创意者和执笔者,后来由团、师、军,再到军区的各级演出修改,爷爷都参与其中。奶奶也参加了最初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