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花季雨季时(三十三)

标签:
个人军旅史南京部队战士演出队南京工程兵司令部大院沈济文家世 |
分类: 个人军旅史 |
四、佩玉鸣鸾罢歌舞·祖母沈济文在前线歌舞团(1)
1959年初,奶奶自打参军以来,已在20军文工团生活了十个年头了,除了外出学习,从未离开过这个温暖亲切的革命家庭。现在她依依不舍地告别老部队老首长老战友,和爷爷一起来到南京军区政治部。政治部文化部何秋征副部长对他们说,他俩的组织人事关系已落实在前线歌舞团,但暂不去报到,而是先借调去军区业余文艺演出队,准备参加全军第二届文艺会演。
全军第二届文艺会演将于翌年在北京举办,各大军区都将派代表队参加。由于前线歌舞团奉命以“中国青年歌舞团”的名义,赴维也纳参加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因此军区决定成立业余文艺演出队,承担本届文艺会演军区代表队歌舞演出的任务。爷爷奶奶立即前往业余文艺演出队的临时办公地点和集结地——南京市湖南路10号(原丁家桥16号)军区工程兵司令部所在大院报到。
湖南路10号的历史非同一般。院中那座法国宫殿式主楼,兴建于清朝宣统元年(1909年),整座大楼为砖木结构,清水砖墙,三角形木架屋,圆拱形的门窗,正面钟楼高耸,两侧凝重对称,颇有卢浮宫风格。落成后即为张謇为首任议长的江苏咨议局官署。
辛亥革命光复南京后,这里成了江浙联军总部。此后十七省代表在这儿推选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布国号定为“中华民国”。不久,临时政府参议院即设于此,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就在这里诞生。1927年4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典礼在此举行。此后又成为国民党中央党部所在地。1935年11月,国民党召开六中全会,汪精卫就在这里遇刺,连中三枪。
至南京解放前,中央党部占地面积达101437平方米,建筑面积27159平方米,共有房屋81幢539间。俱往矣,1949年南京解放,由解放军接管。
现在,军区业余演出队就在这里开展工作。当年蒋介石经常主持会议作报告,接见部下的小大礼堂,成了演出队选拨演员、挑选节目和排练演出的场所。“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座历经时代风云的欧式建筑,见证了社会的沧桑变迁。
节目和演员的选调,面广而严格。军区所属的12军、20军、27军、60军和舟嵊要塞区、上海警备区等各级单位,都在选调之列。由于是要代表军区参加全军最高级别的会演,因而要求较高:节目既要反映和贴近基层部队现实生活和精神面貌,也要具有相当的专业水准和审美层次;演员也要具备一定的舞蹈、声乐、器乐等方面专业基础,不能仅仅满足于普及化、业余化的水平。然而毕竟是业余演出队,演员大多数来自基层(因此习惯上又叫“战士演出队”),所以被选中的队员,既是演员,又是学员,任务是边排练,边培训(故在正式成立之前,又称“文训队”)。队里为数不多的像奶奶这样来自军文工团等专业团体的同志,就兼任教员。
节目和演员的选拔是有分有合,交叉重叠的,也就是:有的节目先留下了,演员不留,仍回原单位;有的节目不用,演员先留下;还有的是节目和演员都不用、不留;只有少数节目和演员都留下了,但节目要修改,演员要调整、更换。几轮层层选拔之后,才定下初步入选队员名单。
与他们相比,奶奶已是老兵了。)
在不长的时间里,经过近乎挑剔的严格选拔,由一百多名队员组成的南京军区业余文艺演出队组建完毕。在大礼堂内,全体队员和军区政治部主任鲍先志中将、政治部文化部部长沈西蒙、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何秋征等领导合影留念。
(南京军区业余文艺演出队队员与军区政治部主任鲍先志将军等领导同志合影留念,
前排左九为沈济文,二排右一为陈久安)
演出队正式成立,军区政治部指派肖志等二名干事负责协调演出队的领导和思想工作,爷爷陈久安被任命为演出队演员队副队长,兼舞台监督;奶奶沈济文任舞蹈组组长,兼舞蹈教员、化妆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