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陈久安在华东军区山东快书训练班
1954年1月,爷爷结业于总政文艺训练班。这年秋天,华东军区政治部文化部报请总政批准,在杭州举办山东快书训练班,特聘总政文工团杂技曲艺队队长高元钧同志前来执教。高元钧同志则提出,让陈久安担任助理教员。于是爷爷再次得到了向高老师学习的宝贵机会。毕竟是军事单位,即使是学习性质的训练班,也要按部队要求严格管理。首先是建立领导班子,健全组织和制定制度。上级任命了王声乐同志为训练班队长,陈久安为副队长(兼助理教员)。全队30人再分三个班,各指定了班长和副班长。其次,要求全体学员加强团结,刻苦学习;提倡相互交流,准确领会高老师所传授的内容,不走样,也不能随意发挥。爷爷的任务是,协助队长加强队伍管理;在教学上,由高元钧老师亲自示范表演,爷爷陈久安则按照老师的意图和精神,给学员们作快书理论讲解和表演辅导。

(高元钧老师所赠相片及题字)
(高元钧老师和训练班队长王声乐(右)、副队长陈久安。)

(高老师和训练班全体学员合影。)

(高老师与训练班学员合影,右四为爷爷陈久安。)

(高老师与学员合影,后排左二为爷爷陈久安。)

(高老师与学员合影,后排左三为爷爷陈久安。)
对爷爷来说,在训练班期间还有一段可喜的插曲,那就是十年前含泪送他去参军的太祖母来杭州看望他。当年,太祖母为祝福他,临行前替他改名为“久安”。他怀着向伟大的母亲汇报的崇敬心情,戴上所有的奖章,和太祖母在西湖胜景花港观鱼处合影,留下珍贵的纪念。
(爷爷与太祖母在西湖边合影)
关于这段杭州训练班再学习的经历,2016年6月11日,85岁高龄的爷爷曾亲笔写下《西湖美景千古诗
彩虹映波谱军魂——忆杭州华东军区山东快书训练班》(草稿)一文,以赠为筹建“高元钧纪念馆”四处奔波,前来南通相会的老战友、当年训练班学员武汉卿同志。身为62年前训练班的亲历者,又是组织者,爷爷的回忆,应该是比较可靠的第一手史料。
西湖美景千古诗
彩虹映波谱军魂
——忆杭州华东军区山东快书训练班
我国杭州西湖,绿水青山,如诗如画,文明典故,千年传承。1954年秋,华东军区在此举办了一期山东快书训练班,使人至今难忘。
杭州这期山东快书训练班,是继解放军总政治部1953年秋,为振兴民间群众说唱,进行改革创新,使其为建设社会主义和国防服务、为人民服务而举办的一期多科曲艺说唱训练班之续。因为总政办的训练班结业后,学员们在全国各地宣传演出很受广大官兵喜爱,影响较大,华东军区政治部即向总政治部申报,请山东快书艺术大师高元钧来区(杭州)举办一期山东快书训练班。申报批准后,委托浙江军区宣传部代管,抽调军区文艺科长肖至、59师文工队陈久安做好筹备工作。
训练班学员来自江、浙、沪、皖及舟山群岛等地共30人。由于训练班的教学计划和模式在借鉴北京总政艺训班经验的基础上,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由高元钧老师亲自授课指导,采用大面积的一人领、众人学的方法,教学效果很好。

(学员在演练,高老师在巡视,背对画面右三为爷爷陈久安。)

(训练班教材之一)

(训练班教材之二)
高老师的教学独具特色,能抓住要害,举例精当,使学员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例如,教学中,强调学员对段子的每个情节要“进得去,退得出”——“进”得真实,“退”得自然。如《武松打虎》,过景阳冈之前喝酒一节:当他发现店门口挂着“三碗不过冈”的牌子,问道:“酒家,我喝了多少?”酒家数了数,惊讶地“哇呀,你喝了十八碗啦,是牌子上六倍。好汉英雄,定能进冈。”武松说,“你那牌子?”酒家忙说,“我摘下,我摘下。”武松笑笑说,“不用了,不用了”,拿起哨棒离去。这一段要“进得去”,以酒家的惊讶衬托武松的英雄气概;而“退得出”,即转为表演者以实情实景口气与观众直接交流。
又如,在伴奏乐器(鸳鸯板)的使用上,要做到响亮、清美。快书的伴奏看似简单:仅用两块铜板,音节也不过是“当嘀个当”和咬着句尾的“嘀个当”,或长句的“当当嘀个当”,可要使鸳鸯板响亮清美,须下苦功。高老师除了在全班面前进行示范,还注重个别辅导,不厌其烦地指出手指在板上……放得均洒。
华东军区这一期山东快书训练班结业以后,学员们回到原所在单位,奔赴江、浙、沪、鲁、皖各地,成为推广发展曲艺事业的骨干力量,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可谓花开四面,芳香千里。而高元钧老师,则以其革命军人的挺拔气概和艺术家的潇洒风度,以及德艺双馨的品格和成就,给学员们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也给“杭州班”打上了令人为之自豪的浓墨重彩的“高派艺术”的印记。


(爷爷《西湖美景千古诗
彩虹映波谱军魂——忆杭州华东军区山东快书训练班》手稿)
在高派同门师兄弟、战友武汉卿离开南通之际,爷爷将这篇文章草稿交给他,请他再修改补充整合,最后就以其名义发表。不幸的是,数月后,爷爷因病去世,《西湖美景千古诗
彩虹映波谱军魂——忆杭州华东军区山东快书训练班》一文,遂成爷爷之绝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