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兵那些事儿(三十一)

(2017-09-09 13:56:34)
标签:

老兵

传统

怀旧

总政文化部艺训班

北京

分类: 个人军旅史
祖父陈久安在总政文艺训练班

老兵那些事儿(三十一) (爷爷陈久安)

       1952年10月从朝鲜战场回到祖国,爷爷所在的部队恢复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二十军的番号。12月,二十军开赴浙江沿海,执行海防作战任务。军部驻在宁波。五十九师驻奉化,年末,移驻萧山。师文工队随师部行动。
       1953年8月,已担任师文工队分队长和戏剧组组长的爷爷,被选送参加军委总政文化部文艺训练班(第一期)学习。训练班授课细分若干科目,爷爷在曲艺快书科,从师总政文工团的高元钧老师。
老兵那些事儿(三十一)
(高元钧老师,摄于1953年总政文艺训练班。 )

高老师是山东快书一代宗师,他的快书表演具有清新俊朗的风格,形成独具特色的快书流派——“高派艺术”。而训练班开班期间,正是高派艺术的鼎盛阶段。在刘洪滨、刘学智等学生的协助下,高老师对山东快书表演艺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结合高派艺术丰富的演出实践,认真加以总结,使其逐步理论化、系统化,形成比较完善的高派快书表演艺术理论体系。在这样的积累深厚的背景下,训练班的教学扎实、有用,富有成效;在实践和理论等方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夯实基础,又注重提高;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短、平、快、厚”的特点。例如课程设置,先以《学习“山东快书”的初步知识》入门,打下一定基础后,再使用高阶教材《山东快书》,该教材涵盖“山东快书的源流沿革”、“伴奏乐器‘鸳鸯板’”、“表演问题”、“语言创造”、“曲艺创作问题”五大方面,全面而实用,在操作和理论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学习和提高修养。从而使学员在文化知识、理论水平、表演技巧、创作能力诸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升。
老兵那些事儿(三十一)
老兵那些事儿(三十一)

老兵那些事儿(三十一)

老兵那些事儿(三十一)

老兵那些事儿(三十一)

老兵那些事儿(三十一)
(总政艺训班曲艺快书科的教材。)

      在这样优越的环境里条件下学习,令人兴奋、激动和愉快。爷爷努力刻苦钻研之余,还及时向组织向上级向战友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这些信件,现已无从寻觅,但从爷爷保留至今的一封上级万中原同志的回信中,还能侧面地了解到当年他在北京的学习生活一些状况。万中原同志是爷爷的老首长,当时刚升任59师政治部副主任,爷爷去信向他表示祝贺并汇报了自己的情况。万中原同志回信:
       久安同志:
               十一月十五日来信收到了。这一个月我忙在连长、政指数次集训,为明年军训        任务做好准备,因而延迟了复信的时间。请谅。
              读了你的来信,觉得很兴奋愉快——你见到了我们亲爱的领袖毛主席;你能在        伟大的首都过着学生活;你学习了祖国丰富的民间艺术,且已在思想上心得上有了        显著的提高。
             来信还表达了你关怀、祝贺、信任的盛意,甚为感谢,并以为自勉。我觉得自          己还不够你信中所写的那种印象,来信鼓励我作如此的努力。我还觉得我永远需要        周围的同志对我帮助和支援,以吸取推动进步、警惕落后的力量。在革命友谊基础       上建筑起来的互助、互励是很可贵的,你说对吗?
             我亲切地感觉到来信洋溢着青年的朝气与活力,这是很好的。我常这样想:在          年青、精力充沛的时候,一定要认真锻炼、虚心学习,求得在思想锻炼和工作才能        上打下结实的基础,以使在长期斗争的漫长岁月里,使自己逐渐老练起来,更好地        有一份热,发一分光。
            希望你在学习即将结业的时候,更加用心,使一切可能学到的东西都学到手,这        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呀!你说对吗?
            文工队在军集训,听说一个星期后返还师。
            我身体健康,勿念。北京气候比较寒冷,望自加保重。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一件事——我想请你在南下时带些北京的名胜彩色照片。        我没机会到首都,但想留些北京的纪念品。
            纸短意长,余容后谈。祝你
       健康
                                                                                                  万中原
                                                                                                          十二、十三
老兵那些事儿(三十一)

老兵那些事儿(三十一)
(爷爷陈久安珍藏的59师政治部副主任万中原的来信,写于1953年12月13日。)

       1954年1月,总政艺训班结业。在北京总政文化部的学习,让爷爷受益匪浅,有了脱胎换骨的感觉。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经过训练班的学习,“使我由过去非正规的说唱表演升华到曲艺的专科水平,并因学习成绩优良,毕业后即担负了快书的教学任务。”
老兵那些事儿(三十一)
(总政艺训班部分师生合影,右四为爷爷陈久安。)
老兵那些事儿(三十一)
(总政艺训班部分师生合影,后排左二为爷爷陈久安。)
老兵那些事儿(三十一)
(总政艺训班部分师生合影,后排左三为爷爷陈久安。)

       总政文艺训练班培养了一批文艺骨干,为部队文艺活动的普及深化,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当年快书科教员刘洪滨同志在《山东快书高元钧艺术流派浅析》(1988.6)一文中说:“在五十年代,山东快书出现了一个大普及、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形成了一个人才群,可以说是新秀林立,群星灿烂。……当时,活跃在朝鲜前线的有刘鹏、谢波……,在国内有新疆军区的郑策,西北军区的杜家,西藏军区的刘立武,成都军区的牛德增,中南军区的张继良……,华东军区的陈久安、夏景图,舟山要塞的陈增智,福州军区的王乐声……,上海警备区的武汉卿……。”的确,“这支宏大的快书队伍在我国曲艺史上是空前的。”
老兵那些事儿(三十一)
(总政文化部文艺训练班第一期全体师生合影,摄于1954年元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