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开皇城相府已是下午,为了那座向往许久的唐构藏经阁,忍痛割舍了近在咫尺的郭峪古城、海会寺,沿G342公路直奔青莲寺。路上风光无限,不为青莲寺也值得在这条路上走走。
青莲寺位于晋城东南寺南庄北侧的硖石山中,整个山形犹如一把太师椅,上、下青莲寺背山面水,依山就势而建。古青莲寺在下,新青莲寺居于山凹之上。下青莲寺初名硖山寺,创建于北齐天宝年间(550-559年)。上青莲寺创建于唐太和二年(828年),因寺内的释迦牟尼坐于莲花座之上,唐咸通八年(867年)敕赐“青莲”,并重修寺庙,此后上、下寺同称“青莲寺”。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87年),上院被赐名“福岩禅院”,下院仍称青莲寺,至此两寺分立,下寺为天台宗道场,上寺为净土宗道场。明代“福岩禅院”复称青莲寺,从此上、下青莲寺之名沿袭至今。
上青莲寺的路在修,只好将车停在下寺附近,整个停车场就我们一辆车。沿小路先去下寺,来时没作功课,下寺在维修,听说都修了三年了,好好欣赏欣赏那座秀丽的舍利塔,也算没白来,再趴着门缝看看那维护中的彩塑,带着几分遗憾奔向上寺,下寺到上寺大约有一、二里路,骄阳下走在小路上挥汗如雨,问佛的路上必劳其筋骨,才能取得真经。上寺建在山中一块平台之上,有三进院落,天王殿、藏经阁、释迦牟尼殿,大雄宝殿沿中轴线依次分布,两边有罗汉楼、地藏楼僧舍等,依地势错落有致,建筑风格多有宋代结构。
特别要说的是藏经阁,进深四椽的两层楼阁,单檐九脊顶,第一层后世改修迹象明显,完全是清代式样。第二层显的十分古老,现存的宋、辽、金和元构无一相似。“爱塔传奇”多次撰文,指出:所见之宋、金结构均无与之类似者,而现存唐代遗构中却可找到同类,个人认为此殿为又一座唐构。又扫了一座唐构,了却一桩心愿,不虚此行。
站在寺内平台之上,南望珏山,风光奇丽。山角下丹水像一条玉带从东北飘向西南。回望硖山,峰峦叠嶂,雄姿奇伟,青莲寺藏于其中,真仍“神仙福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