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汕头历史文化名迹 |

很早就听说澄海的神山与冠山书院,一直就想着去看看,以前在网上看到的周边到处都是违建,去年就看到有整改,环境变好了,更想去看,在去年年尾终于有时间,也只是简简单单的看了一小部分,有的只在外面经过,没进去看,比如神山另一边的大士庵,就没进去。冠山书院,一座建于明朝的书院,位于澄海区澄华街道冠山社区,这是去年年尾去的时候拍的,当时书院大门关着,而书院前一大片都在搞绿化等工程,看起来差不多要完工了,等不用几个月,整个神山与冠山书院的景观更将不同。

神山,也叫冠山;神山山脚下的冠山书院,冠山书院建于明朝隆庆三年,是现存少有的明代书院,为明代澄海第三任知县蔡楠于明隆庆三年捐俸银修建,明隆庆六年(1572年)竣工;天启五年(1625年)邑绅重修;顺治十六年(1659年)知县赵延佑、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监生杨茂时、乾隆五十八年(1787年)知县德文、嘉庆十八年(1813年)知县李书吉先后重修。民国四年(1915年)乡耆贡生卢达经等重修,1999年冠山乡政重修。

今天来时,书院大门关着,无法窥探里面风景,只能看看外面。


经过维修,书院完好。

门匾“冠山书院”为乾隆年间,当地人蔡祖坤所书。

在书院的右侧山边大石上,有石刻“攻玉”,为明朝澄海知县蔡楠所刻。
“攻玉”石刻及攻玉铭,攻玉铭也依稀可辨。攻玉铭曰:“有物于此,璧则完而,取之砻之。质则珍而,三人同行,吾则师而,不善改诸,德则新而”。

从“攻玉”石刻再往前,就是另一处景点比较集中的地方。神山,其实很小,没有想像中那么高大。

乡宦李咸池刻的“冠阳福地”。
往石阶上走,最先看到的就是“冠阳福地”,在这周边有好几处。

冠阳福地下方也有一石刻,
“拯饥援弱”“在国尽忠,在家尽孝,待人尽义”中学生许玉麟题。

大石另一边。
通仙岩,里面其实很小。

神山
通仙岩
雍正甲寅年僧法莲修
通仙岩(被誉为仙岩凝霭)在神山东麓,该地有穴如室,可容数人,上有仙脚迹,有巨石盖其上,天启二年(1622)李咸池镌“冠阳福地”于其上。

另一边巨石上镌“壶迹仙踪”四字,在这有仙脚迹,不过找了找看了看,还是没发现。


前面的“龙光震起坊”与文昌阁。


文昌阁,又名桂香阁(被誉为桂阁三台)在神山东麓此处原为乡约所,明崇祯七年(1634)知县叶日蕃倡建,1997年重建,祀文昌帝君,
龙光震起牌坊,这个是重修的,老的牌坊多年前受到破坏,只有匾额“龙光震起”保存起来,重修后的牌坊也只有“龙光震起”匾额是原的。“龙光震起”四个大字由吴殿邦所书;内面匾额由李咸池书“奎璧鼎辉”四字,气势磅礴。联语:“控海成楼粤为箕以莱为斗,开山见帝冠者璧而诣者奎。
吴殿邦,明代人,又名吴尔达,号海日,海阳(今潮安县)人。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壬子解元,四十一年癸丑进士。天启元年(1621年)辽阳失守时,御史房可庄接连上疏,请求起用李三才,吴殿邦当即详细辩论李三才不可用的理由,见识出众。五年十二月吴殿邦奏参樊王受贿脏银10万两,追回脏银,因而被提升为尚宝卿。六年六月御史李灿然论列徐绍吉事件,吴殿邦因失职获罪,罢官归家。著有《浮云吟》30首。他还著《古欢堂集》、《匏谷诗集》,每刻成後,旋即自毁其版,不传於世。

李咸池书“奎璧鼎辉”四字。当天去冠山就照了这些,后也有去村内走走。

冠山乡内的洪氏宗祠,为进士、澄海知县宁时文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