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方唐仁历史文化普宁太平桥旅游 |
分类: 普宁历史文化名迹 |
洪阳太平桥,位于广东省普宁市洪阳镇城内老县衙前保城帝君庙正方的城内河上。大约建于四五百多年前。是洪阳有名的名胜与游玩胜地,洪阳元宵节晚上行头桥习俗的发源地(会不会是因为太平桥是县衙前的第一座桥,所以这习俗就叫行头桥呢?)。

在洪阳城内南门遗址南大街直入就可到达太平桥。

太平桥,对面是保城帝君庙,供奉着关羽父子与周仓。
石桥拱型小巧,两端各有五级石阶,桥面由七板约六米多长的石板组成,桥宽约三米,两侧栏杆两端均有两头石狮。
小小石桥虽不雄伟壮观,却小巧精致,历史悠久,古式古风。
这里,每每到了洪阳人特有的元宵“十五夜行头桥”时候,热闹异常!
太平桥上的四个石狮子经过几百年不知多少双手摸到几乎可以算是光滑可鉴。
这与洪阳城几百年元宵节特有活动密不可分。
太平桥虽然经过重修,但那石板与狮子等很多都是以前旧的保留下来的,只有那水泥与瓷砖是新的之外。

太平桥边的龙潭阁,与太平桥、瑞南亭、保城帝君庙是一个整体来的。

晚上的龙潭阁。

太平桥。

桥头被摸得光滑的石狮子。

桥上的石桃子。

龙潭阁对面的瑞南亭。

桥上看瑞南亭。

瑞南亭旁墙上的牌子。

在瑞南亭看太平桥。


过太平桥在保城帝君庙前回看。
据说在以前洪阳建城后是没有建保城帝君庙的,那时的县衙是与南门直对的,但在普宁当官的都不太顺利,普宁也不安宁;风水师就说是这县衙坐北朝南(旧时皇帝就是坐北朝南处理朝政的),县令官职太低了,压不住这南门来的煞气,后就在县衙前面建了保城帝君庙,用以挡住南门来的煞气。所以现在从南门到县衙无法直到,必须绕在庙边过。
这保城帝君庙在土改时给改了作为房子分给一位老人,不再供奉神明了,直到改革开放了才得以重建保城帝君庙,这位老人慷慨的捐出了房子,才使得重建保城帝君庙得以成功。


天地亭旁的石碑。上面写着:
奉,宪捐设该处,以安天地香炉。理宜洁净,以昭诚敬。
题:不许左近人等搭盖蓬厂摆卖物件及堆积污秽粪土。
尚若故为,禀官究治,绝不姑且。
特示!
保安局勒石。
虽然没有写日期,但觉得这碑记应是清末与民国年间的。
洪阳,流传着元宵夜“行头桥”的习惯。
“头桥”——即太平桥,位于洪阳老县衙前的保城帝君庙前面的城内河上,大约建于四百多年前。拱型小巧的石桥两端各有五级石阶,桥面由七板约六米多长的石板组成,桥宽约三米,两侧栏杆两端均有两头石狮。小小石桥,虽不雄伟壮观,可是小巧精致,历史悠久,古式古风,热闹异常,特别是“十五夜行头桥”,已成当地人们的惯例,而且是元宵佳节,必不可少的一个活动项目。
元宵,是一年里的第一个节曰,在这一天晚上,人们酒足饭饱之后,总是三五成群,扶老携幼地去“行头桥”,意在图个好兆头,行过太平桥,一年里便平平安安。这天夜里,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不论从哪个方向走来,都必须走过太平桥,而且走过桥时切不可回头。有人说“回头不吉利”。因为元宵是“圣曰”,所以这一夜里人们走过桥时常常说好话,并配以和谐的动作:读书的孩子去摸狮鼻时说“摸狮鼻,写雅字”;少女们去摸狮头说“摸狮头,事事贤”;未结婚的青年男子去摸狮肚说“摸狮肚,娶雅亩”;还有怀孕的妇女摸狮耳说“摸狮耳,生阿弟”……等等。
走过太平桥,回家路上,人们总是花上几元钱,买几根长长的竹蔗,传说:过桥之后买长竹蔗,这一年里便是钱多米足,节节有余。

元宵节晚上的太平桥盛况。




在洪阳城内南门遗址南大街直入就可到达太平桥。

太平桥,对面是保城帝君庙,供奉着关羽父子与周仓。
石桥拱型小巧,两端各有五级石阶,桥面由七板约六米多长的石板组成,桥宽约三米,两侧栏杆两端均有两头石狮。
小小石桥虽不雄伟壮观,却小巧精致,历史悠久,古式古风。
这里,每每到了洪阳人特有的元宵“十五夜行头桥”时候,热闹异常!
太平桥上的四个石狮子经过几百年不知多少双手摸到几乎可以算是光滑可鉴。
这与洪阳城几百年元宵节特有活动密不可分。
太平桥虽然经过重修,但那石板与狮子等很多都是以前旧的保留下来的,只有那水泥与瓷砖是新的之外。

太平桥边的龙潭阁,与太平桥、瑞南亭、保城帝君庙是一个整体来的。

晚上的龙潭阁。

太平桥。

桥头被摸得光滑的石狮子。

桥上的石桃子。

龙潭阁对面的瑞南亭。

桥上看瑞南亭。

瑞南亭旁墙上的牌子。

在瑞南亭看太平桥。


过太平桥在保城帝君庙前回看。
据说在以前洪阳建城后是没有建保城帝君庙的,那时的县衙是与南门直对的,但在普宁当官的都不太顺利,普宁也不安宁;风水师就说是这县衙坐北朝南(旧时皇帝就是坐北朝南处理朝政的),县令官职太低了,压不住这南门来的煞气,后就在县衙前面建了保城帝君庙,用以挡住南门来的煞气。所以现在从南门到县衙无法直到,必须绕在庙边过。
这保城帝君庙在土改时给改了作为房子分给一位老人,不再供奉神明了,直到改革开放了才得以重建保城帝君庙,这位老人慷慨的捐出了房子,才使得重建保城帝君庙得以成功。


天地亭旁的石碑。上面写着:
奉,宪捐设该处,以安天地香炉。理宜洁净,以昭诚敬。
题:不许左近人等搭盖蓬厂摆卖物件及堆积污秽粪土。
尚若故为,禀官究治,绝不姑且。
特示!
保安局勒石。
虽然没有写日期,但觉得这碑记应是清末与民国年间的。
洪阳,流传着元宵夜“行头桥”的习惯。
“头桥”——即太平桥,位于洪阳老县衙前的保城帝君庙前面的城内河上,大约建于四百多年前。拱型小巧的石桥两端各有五级石阶,桥面由七板约六米多长的石板组成,桥宽约三米,两侧栏杆两端均有两头石狮。小小石桥,虽不雄伟壮观,可是小巧精致,历史悠久,古式古风,热闹异常,特别是“十五夜行头桥”,已成当地人们的惯例,而且是元宵佳节,必不可少的一个活动项目。
元宵,是一年里的第一个节曰,在这一天晚上,人们酒足饭饱之后,总是三五成群,扶老携幼地去“行头桥”,意在图个好兆头,行过太平桥,一年里便平平安安。这天夜里,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不论从哪个方向走来,都必须走过太平桥,而且走过桥时切不可回头。有人说“回头不吉利”。因为元宵是“圣曰”,所以这一夜里人们走过桥时常常说好话,并配以和谐的动作:读书的孩子去摸狮鼻时说“摸狮鼻,写雅字”;少女们去摸狮头说“摸狮头,事事贤”;未结婚的青年男子去摸狮肚说“摸狮肚,娶雅亩”;还有怀孕的妇女摸狮耳说“摸狮耳,生阿弟”……等等。
走过太平桥,回家路上,人们总是花上几元钱,买几根长长的竹蔗,传说:过桥之后买长竹蔗,这一年里便是钱多米足,节节有余。

元宵节晚上的太平桥盛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