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6月21日),是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第十个节气,是一年中北半球白昼最长的一天。也即是说,夏至日太阳轨道最偏北,直射北回规线,从次日起轨道开始南移,开启下一轮回。
说到夏至,很自然会想到我们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它被喻为除四大发明外,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先从地域上说,二十四节气最早出现于黄河流域,与我们祖先的农耕劳作息息相关。
节气是怎么来的呢?查阅资料得知,古代二十四节气的确定有三种方法。读过之后,感觉“黄赤交会法”较复杂,一时半会还弄不太明白,而另两种方法就直观得多了,很值得说一说。
一个是“斗转星移法”。这个星指的是北斗七星,依据勺柄的变化方向来判断季节: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这是古籍中明确记载的。
北斗七星我们都不陌生,记得小时候晚间仰望夜空,总从繁星中一下子找到它,因为它的特征太明显了:七颗星排列成一把勺子的形状,从勺沿两颗星的连线向前寻找,在相当于它俩间距五倍远的地方,能发现有一颗单独的更亮的星星,那就是北极星。据说北极星始终指向北方,可以为夜晚出行的人导航。那时我们还小还幼稚,不知道斗柄朝向竟与季节有关,只记得曾唱过一支歌,歌的名字叫作“抬头望见北斗星”。里边有这样的词:迷路时想你有方向,黑夜里想你照路程……那是歌颂领袖的英明伟大,如同北斗星引领前进方向。
后来我们慢慢长大了,大气变得污浊起来了,夜空再也不那么清澈透亮了,想看到北斗星就很不容易了。
另一个就是“圭表测影法”。即在地上插一根杆使它笔直树立,每天中午太阳直射时,比较杆子影子的长短,以影子最长的这一天作为冬至日,以影子最短的这一天作为夏至日。这种测日影的方法很好理解,夏天太阳当空照,影子当然比较短,如果就在头顶上方,那就完全没有影子;反之,冬天太阳偏向南天,投影自然就要长些;这就是圭表测影法的道理。
只要留心观察,这个规律其实不难发现。每天日出时分,以正东正西的路做参照,太阳升起的位置就不同。从西向东望去,冬季,太阳升起的方位偏东南;春秋,几乎就是正东;夏季,太阳升起则要偏东北些。
抓住这一运行规律,以冬至日作为时间起点,两个冬至间隔就是一年。再据冬至到夏至的间隔长短,找出影子长度居中的春分和秋分,最重要的四个节气便产生了,以后随着认识不断深入,其他的节气也逐渐确定下来,固定为二十四个节气了。而二十四个节气的转换,预示气候和物候的变化,人们利用这一变化规律,能有效地指导农业生产。
不少农谚都与节气有关,例如:
一,立春早,天气暖;立春晚,天气寒。(预知冷暖)
二,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不误农时)
三,雨水有雨庄稼好,大麦小麦粒粒饱。(及时雨,兆丰年)
四,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种荞麦,要适时)
五,冬至天晴明,来年歌太平。(长期天气预测)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总结的,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做为炎黄子孙,我们为之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