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地区,南长河是很重要的一条河,因为关注它,我曾在地图上多次查找过。从而得知:它北起颐和园的绣漪桥,南达西直门外的高梁桥,长度约为十多公里。
绣漪桥在昆明湖最南端,是一座单孔石拱桥,造型与西堤上的玉带桥极为相似。我曾来过这里多次。高梁桥在西直门外,南长河水从西边流过来,从桥下流过再折而向北,过了桥就叫“转河”了。高梁桥也常去走,因此也并不陌生。
除了一首一尾两座桥外,再比较熟悉的河段还有:南长河流经“北展”后身,有一片水面叫作北展后湖;它还流经动物园北墙外,河对岸有知名的五塔寺。再溯流向西过了白石桥,南长河又夹在两道大堤之间,与紫竹院的水面相依傍。沿着树影婆娑的大堤走西去,就走到大运河第一闸“广源闸”。过了广源闸不很远,河水从西三环下横穿流过,向西北方延伸而去。如果沿河继续往上走,南长河是什么样子呢?
一直怀着探求的心理,今天我终于骑上一辆单车,以慈寿寺桥为出发点,沿蓝靛厂路向北一路而去。
确切地说,这一段南北流向的大河是京密引水渠,还不是南长河;河边绿树掩映的路叫蓝靛厂南路。路面离河岸远了点,为了能从近处看河,我几次停下来,走上过街天桥,到河边或走上横跨在河上的桥梁,瞭望下方河水并用手机拍照下来。许多年前,我们曾经来这里游过泳,那是在车道沟桥的北边。现在这里的变化很大,已经认不出当年的模样了。
过了车道沟桥继续向北,就到了麦钟桥,这段路是蓝靛厂北路了。到麦钟桥河水便分为两股,从京密引水渠的左侧桥下,一道水向西南方向流去,这才是我们说的南长河。河面不太宽,水流也不大,疏疏缓缓流向下游,过西三环路,从紫竹院边上流过,穿过白石桥,穿过闹市,经过水关,最终注入到城内积水潭中,组成京城水系绚丽的一景。
过了麦钟桥,河道开始偏向西北方,过了长春桥火器营桥,再向前骑行上一段,就到了南如意码头,也即是南如意门——颐和园的南门了。停下来向北望去,绣漪桥和桥北的一片明山净水,便都呈现于眼前。这一趟十余里的路程,就这样顺利地走下来。
进入公园后,在湖岸边稍微走一走,感受一下夏日的清凉。
登上绣漪桥残破的台阶,看湖水从这里出发流向城里,忽然就有了莫名的触动:桥下的水就是生命的源泉,南长河就是北京的母亲河。
桥下西边不远处,有一块景观牌子,上边介绍为:元朝初年,水利专家郭守敬引白浮泉水入瓮山泊(昆明湖前身),经金代故道入城内积水潭,出城至通州入白河,与高杭大运河相接,就是著名的通惠河引水工程。至乾隆十四年(1749年),鉴于白浮至瓮山泊水道早已堰塞,乾隆皇帝疏理香山、玉泉山一带泉脉水道,展拓昆明湖,既解决了西郊水患,又为城市供水、农田灌溉、漕运以及园林建设提供了充沛的优质水源,最终形成了玉泉山——玉河——昆明湖——长河——护城河——通惠河——大运河这一京城水系,昆明湖成为北京历史上第一个大型水库。
了解过历史风貌,面对眼前的景致,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