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紫竹院公园的东南角上,静谧的林地中有一块横臥着的巨石,上面刻着些文字和一首诗。文字是季羡林的“伯夷叔齐颂”,那是季先生的真迹;诗是司马光的“题夷齐庙”诗,由刘国柱誊录题写。
散文“伯夷叔齐颂”内容是:
中華素称文化礼义之邦,其伦理道德范畴之排比成列者颇不稀见。其中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最著,几家喻而户晓矣。窃以为孝悌忠信乃鲁文化之重心,而礼义廉耻则齐文化之精华。伯夷叔齐故事实能体现孝悌忠信之整体。时至今日,虽时移世迁,而其中蕴涵之根本精神仍能适用。孝悌固无论矣。忠者,昔时忠于君,今则忠于国,其间宁有牵强附会之处耶!
谨为之阐释如上。
季羡林
2002.10.28
司马光的诗题目是“题夷齐庙”,全诗内容如下:
夷齐双骨已成尘,独有清名日日新。
饿死沟中人不识,可怜今古几何人。
这里歌颂的伯夷和叔齐,是古代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史记”有这样的记载: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姬昌)善养老,盍(he)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文王棂牌),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yuan)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shi)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
往下的故事情节是:(周)武王平定了殷商之乱,天下宗周,伯夷和叔齐以之为耻,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最终饿死于首阳山。
对于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死一事,后人认为是体现了“忠孝节义”品质,对“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作法大为赞颂。从文中看,季先生也是持这一种观点的。
也有另一种观点,认为他们是在僵化固守“道德仁义”。当时的商纣王统治极为残暴、百姓早已民不聊生,而且周已经三分天下有其二。这时还要坚守“君臣仁义”,显然是过于僵化而不知变通,这实际是精神上的妥协。
不管结论是怎样的,通过阅读和进一步深入思考,都有利于拓展视野增长知识。
季先生是个大学者,能在这里见到他的真迹他的文章,这一趟游园就不算白来。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