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关于口语诗的讨论似乎又热了起来。关于口语诗,一开始就充满了争议,至今不为一些诗人认可。所以大家在谈口语诗的同时,还是要兼顾那些反对这一提法的意见,否则我们的讨论往往有失片面和武断。百度百科有相关综合性介绍。据百度百科介绍,口语诗是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现代诗歌发展中的重要分支
,其核心特征是通过日常口语构建诗意空间,要求既保持语言表层的通俗易懂,又需蕴含深层审美价值。该文体在第三代诗歌运动中得到系统发展,与意象诗共同构成现代新诗的两种核心表现形式,代表诗人包括于坚、韩东等。口语诗强调对传统书面语规范的解构,主张通过生活化叙事和非隐喻化表达建立新的诗歌尺度,但需严格区分于缺乏诗性跳跃的"口水诗"。在先锋文学理论框架下,口语诗被视为诗歌领域持续进行的语言实验,展现出周期性复兴的创作现象。
这里一定要注意“周期性复兴”这一提法。这一提法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每一代诗人那里,都有口语诗的支持者,也都有口语诗的写作者。
口语诗以生活化口语为语言载体,突破传统诗歌的隐喻体系,通过日常叙事建构诗意空间。其本质特征是表层语义的平实性与深层意义的开放性的辩证统一,要求语言具有弹性、张力和召唤结构,避免散文化倾向。在诗歌美学层面,与意象诗形成二元对立:意象诗强调物象寄托,口语诗侧重直接叙事。
作为新诗现代化进程的产物,口语诗萌芽于20世纪初白话文运动,1980年代经"第三代诗歌运动"形成系统创作理论
[1]。代表性流派包括"他们诗派"和"非非主义",韩东《有关大雁塔》通过消解历史意象,确立口语诗的反崇高书写范式。2010年后呈现多元化发展,经历'废话诗'等极端实验后回归语感建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