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漠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湖畔诗社的重要成员。据百度百科介绍,潘漠华(1902—1934年),浙江宣平(今属武义)人。原名训,又名恺尧,学名潘训,笔名潘四、田言、锡田、若迦、季明等。1920年开始文学创作。小学毕业考入县师范讲习所,在小学任教后复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与柔石、魏金枝、冯雪峰等参加朱自清、叶圣陶指导的青年文学团体晨光社。后又与冯雪峰、应修人、汪静之结成湖畔诗社,先后出版《湖畔》《春的歌集》,两书收入其新诗68首。又创作农村题材短篇小说,有9篇收入《雨点集》。1924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
1917年县立师范讲习所毕业后当小学教员。1920年夏考取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同年开始新诗创作。1922年与应修人、汪静之、冯雪峰以湖畔诗社名义出版诗集《湖畔》。这些诗歌情感自然流露,天真而清新,在爱情的追求中表现了五四青年心理上的质直、纯洁。这个时期还创作了一些短篇小说,后结集为《雨点集》,大都描述劳动人民的苦难遭遇。
潘漠华从少年时就喜爱文学,在新文化运动的熏陶下,开始尝试用白话文创作新诗,并在《诗》刊上发表了《立在街头吹箫的浪子》《游子》等十几首白话诗。1921年10月,经他倡议,和同学汪静之、柔石、魏金枝等发起,组织了杭州第一个新文学团体“晨光社”,朱自清、叶圣陶、刘延陵三位老师还被聘为顾问。他们以《新浙江报》的“晨光”副刊为阵地,经常发表新文学作品,抒发青春的激情,在当时的杭州文学界,有很大影响。1922年3月底,潘漠华、汪静之、冯雪峰与青年诗人应修人在杭州西子湖畔相聚。几位志趣相投的年轻人泛舟湖上,畅谈新诗,交流作品,于4月4日成立了“湖畔诗社”。相继出版了白话诗诗集《湖畔》《春的歌集》。分别收录了潘漠华的16首白话诗和52首新诗。他们的诗集得到鲁迅等人赞赏。王瑶先生也肯定了“湖畔诗社”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的地位,认为这些青年为五四的浪潮所唤醒,所作新诗“含有反封建的意义”。朱自清先生认为这些“作品都带着些清新和缠绵的风格;少年的气氛充满在这些作品里”。潘漠华的诗作表现了“人间的悲与爱”。朱自清先生评论说:“就艺术而论,我觉得漠华君最是稳练缜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