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来了解一下长篇小说《生死疲劳》,资源来源于百度百科,大家也可以进一步收集一点相关材料,以更深入地了该小说。《生死疲劳》是中国当代作家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2006年1月。《生死疲劳》讲述了一个被冤杀的地主经历了六道轮回,变成驴、牛、猪、狗、猴,最后终于又转生为一个带着先天性不可治愈疾病的大头婴儿;这个大头婴儿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他身为畜牲时的种种奇特感受,以及地主西门闹一家和农民蓝解放一家半个多世纪生死疲劳的悲欢故事。小说透过各种动物的眼睛,观照并体味了五十多年来乡村的庞杂喧哗、充满苦难的蜕变历史。2008年,《生死疲劳》获第二届香港浸会大学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首奖。2018年9月,《生死疲劳》入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生死疲劳》还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等版本。
《生死疲劳》的创作完全基于现实生活,莫言的写作初衷来自于上小学的时候,大概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莫言只有六七岁,每天上完第二节课,做广播体操时,学校旁的路上,村里一个单干户推着一辆被淘汰了的木轮车,吱吱咯咯地发出刺耳的声音,从学生们面前经过。那人的老婆是个小脚女人,赶着瘸腿的毛驴。一且遇到潮湿或下雨的时候,这个木轮车就会留下深深的辙印,这给少年莫言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许多年之后,改革开放,分田到户,人们对单干的意识有了反面的参照,有了新的认识和判断,这个人物形象在莫言心里越来越清晰,尤其是莫言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之后,他感到那个单干户是一个了不起的、敢于坚持己见,最后用生命捍卫自己尊严的人。莫言知道自己早晚要写他,这个人物迟早会进入自己的小说,成为他小说里面的重要人物,一直想写却没有写,总觉得是个很大的题材,应该有更好的时机去写。1997年他曾试图动笔,后来感觉还是不行,原因还是没有找到适合的表述方式。
莫言创作的劲头提到前沿缘于一次采访。2003年,一名文化报记者在采访莫言时谈到农村题材的作品。他说,尽管文坛不缺农村题材的作品,但一直没有总结性、历史性的一部小说。这对莫言而言是一个挑战,也将他的创作热情提高到了最前沿。《生死疲劳》有真实原型的角色,里面描述的人物和故事,经过了很长时间考虑,已经跟莫言一起生活了大半辈子,直到他从一座庙宇中看到佛教六道轮回的壁画时才茅塞顿开,下笔如有神。所以莫言后来说,这本书实际上酝酿了43年。2000年莫言到承德开会,参观了很多庙宇,看到一些动物雕塑,他当时突然感觉可以让一个人经历一个从人到动物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经历、感知不同世界。同时,也增添了小说的魔幻色彩。有了这个想法,所以莫言在《生死疲劳》中设置了六道轮回的奇特写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