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波(1908年8月9日—1979年9月25日),本名周绍仪,字凤翔,号刿卿,又名周奉悟,笔名有周立波、周德、张尚斌、雅歌、张一柯,湖南益阳人。中国现代作家、编译家,与赵树理并称“南周北赵”。1924年秋,考入长沙省立第一中学。1931年10月,进入神州国光社担任校对。1955年5月,出版长篇小说《铁水奔流》。1960年4月,出版长篇小说《山乡巨变》。
周立波于1908年8月9日,出生于湖南省益阳县(今赫山区)资江畔邓石桥清溪村的一个中农兼自由职业者的家庭里。1914年,在父亲任教的私塾发蒙。1916年,正式进周姓祠堂私塾就学。1921年秋,考入县立第一高级小学(即龙洲书院),编十四班。1924年秋,考入长沙省立第一中学,编入三十班。1927年周立波辍学离开长沙,返回益阳,后在县立第一高小和第二高小任算术教员。
周立波家族世代务农,祖父周垂绅,除种田外兼做米生意;父亲周仙梯,是读书人,当过私塾先生,学堂庶务,学校校长;堂哥是周炳卿。
周立波早期小说在语言上非常突出的特征就是欧化与幽默。这欧化与幽默,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刻意模仿西方文学的表现方式,抑或是庸俗的“插科打诨”,玩弄噱头,而是他独特的运用语言刻画人物性格,描写人物心理活动以及场面的方法。如《金戒指》中“见了人,他的晒得微黑的脸上总是浮着笑,露出他的整齐洁白的牙齿,由于他的性格的明朗和活泼,姑娘们也都乐意接近他”和《麻雀》中“那一夜,我们都睡得很迟,也再没有人说话,一阵快乐的笑声以后的意外的小小的悲剧的感觉竟是那样的沉重,都忽然觉得这狭小的囚房显得更加的狭小。”都运用了许多结构助词“的”,为中心语加上了多重定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周立波早期作品中很常见,是借用外国语法规则的结果。汉语中这样频繁使用“的”的现象几乎没有,但在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形容词和定语从句时需要大量地使用“的”来做辅助,久而久之,这种语法现象也渗透到了汉语文学的创作之中,使得语言体现出了欧化的风格色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