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现代出版史上,胡愈之是一个重要人物。其出版历史与许多重大文化事件同步。据百度是科介绍,胡愈之(1896年9月9日—1986年1月16日),原名学愚,字子如,笔名胡芋之、化鲁、沙平、伏生、说难等,浙江上虞丰惠镇人,具有多方面卓著成就的学者,一生集记者、编辑、作家、翻译家、出版家于一身。学识渊博,是新闻出版界少有的“全才”。
早年创建世界语学会与沈雁冰等成立文学研究会。“五四”时代就和中学同学合编刊物《自助周刊》。二十年代初,考入《新闻报》,任记者。一年后入《商报》,任电讯编辑。1921年参加文学研究会。
胡愈之一生与新闻出版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自幼就开始办报,18岁编了第一本叫《利息表》的小册子。以后主编过《上虞声》,承包过《东方杂志》,协助创办出版了《生活周刊》《文学》月刊、《世界知识》《新生》周刊、《生活日报》《国民公论》《南洋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月报》等。
1938年5月,胡愈之与范长江、徐迈进等筹划成立青年记者学会,编成战地新闻,每周一次和国际宣传处一起向外国记者发布,报道中国抗战的情况。同时,组织国际新闻社,发行中英文新闻稿,对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进行宣传。胡愈之长期从事新闻出版事业,他长于策划,善于写作,具有很好的理论素养和业务素质,是推进新闻出版事业向前发展的难得人才。
1920年,与茅盾、郑振铎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积极推进新文学运动。
1921年,创办上虞第一份报纸《上虞声》,寄回上虞发行,在家乡传播新思想、新文化。
1925年,编辑出版《公理日报》,并在《东方杂志》发表长文《五卅事件纪实》,声援五卅运动。
1926年,支持创办《新女性》杂志与开明书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