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看了一本关于出版家张静庐的一本书,上网查一下关于张静庐的材料,据百度百科介绍,张静庐,现代出版人。浙江慈溪人。原名张继良,1916年起用笔名“静庐”,从此以“张静庐”名世。一生致力于出版事业,为新文化运动作出了较大贡献。著有《在出版界二十年》和《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及续编、补编等。
张静庐1898年4月7日生于浙江镇海县。1969年9月在上海去世。1911年在龙山演进国民学校毕业后当学徒。1915年任天津《公民日报》副刊编辑。1920
年任上海泰东图书局编辑、 出版部主任。1924年与人合资创办光华书局,任经理。1929年创建上海联合书店,任经理。1931
年与洪雪帆合办现代书局,任经理。1934年创建上海杂志公司,任总经理。任内经营出版不少进步期刊,其中有:郭沫若主编的《洪水》、蒋光慈主编的《拓荒者》、田汉主编的《南国》、郁达夫主编的《大众文艺》、艾思奇主编的《读书生活》、黄源主编的《译文》、孟十还主编的《作家》、黎烈文主编的《中流》、丁玲主编的《战地》、胡风主编的《七月》等。这些期刊在当时产生了积极影响。
张静庐幼年家境贫寒,但酷爱读书,在当酒保、学徒期间,因看书、写稿忘了干活,两度成了“回汤豆腐干”(指没度满三年学徒期而中途被店主辞退者)。他家住上海棋盘街,当学徒时每天放工回家,要到书店玻璃柜前看看书的封面解渴,久而久之,同事们知道了,就给他起了“棋盘街上的巡阅使”的浑号。后来,张静庐到泰东图书局当襄理,并担任《新的小说》月刊编辑,和书局经理赵南公一道竭力刊行新文化作品。首任总编辑郭沫若写的《女神》、《茵梦湖》,张静庐极力组织出版,打响了新文化运动的第一炮。后来郭沫若去了日本,接着曹靖华、王靖(梅瑰)、王新命(无为),以后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等都来到泰东图书局担任编辑工作。泰东图书局成了“创造社”的摇篮。《创造周报》就是在这时产生的。出版了《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和类似的创造社丛书,如郁达夫《沉沦》、张资平《冲积的化石》,还有《玄武湖之秋》、《茑萝行》等新书,推动着新文化运动蓬勃向前。泰东图书局生意兴隆。
1936年张静庐把重心转移到出版上。从此以后,他成了出版商。以后还出版了《高尔基选集》、《中国文学珍本丛书》、《青年丛书》等100多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