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铺子》是茅盾的短篇小说,1932年6月创作。原名《倒闭》。载《申报月刊》第一卷第一期,后收入短篇小说集《春蚕》。据百度百科上的相关材料说,该小说讲述的是当时江南杭嘉湖地区一个小店铺的主人林老板,在时局动荡、经济萧条的社会背景下,虽再三苦苦挣扎,但在黑暗势力的盘剥下终于破产的故事。作品反映了在帝国主义侵略、封建主义剥削和国民党压榨下,20世纪30年代初期旧中国小商业衰败的情景,表现了人民抗日反蒋的情绪,主题深刻,内容丰富,人物典型,技巧圆熟。《林家铺子》是茅盾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有“长短篇”之称。经夏衍改编,北京电影制片厂1959年摄制成同名电影。
该小说讲述了林老板这样一个谨慎而又精通生意的小商人,但在外受日帝国主义的军事压迫,内受国民党官吏的敲诈,还受地主高利贷的剥削,这三座大山的压迫为大势所趋,先是当局以爱国为由,出台“封存东洋货”的政策,使林先生不得不去请商会会长出面,从中斡旋,“斋斋那些闲神野鬼”。他不得不将金项圈拿去兑换,送去大洋四百块。林先生一步步被逼到倾家荡产的地步。
《林家铺子》和《春蚕》描写的都是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上海战争前后的动乱生活。“一二八”后,茅盾曾经回到故乡小住。在那里,他亲眼看到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魔爪,已经将农村经济推入破产的境地,帝国主义军事侵略的炮火更加速了它的崩溃。原先曾经是相当富庶的江南农村及小市镇,呈现出一片萧条的凄惨景象。这些都给茅盾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由此创作小说了《林家铺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