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萧红的小说《生死场》

(2023-10-03 12:47:51)
标签:

生死场

萧红

分类: 谈心读书会
      《生死场》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中篇小说。小说发表后引起诸多争议,有的评论家甚至认为这只是一篇长篇散文,有的评论家认为这是小说写法的新的尝试。这时从百度百科转发一点资料片断,希望能对朋友们了解这部小说有所帮助。
       有研究者认为,在《生死场》故事中,作者描述了一些女人在男权世界里卑微而无助的生活和死亡。《生死场》着重写出了20世纪30年代人们已不太注意的历史惰性。全书没有以人物为中心的情节,甚至也没有面目清晰的人物,这一直被认为是艺术缺陷的构思反倒暗喻了一个非人的隐秘的主人公。它隐藏在芸芸众生的生命现象之下。在这片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的乡村土地上,死和生育同样地频繁,显示了生命——群体生命目的的匮乏与群体生育(命)频繁繁衍的对立。从文本的实际构成来看,事件的发生与演进则大半是在家庭的“平台”上——全书共分17章节,去掉极短的过渡性的两节,15章节中有11章节描写的是家庭中的故事。该作品的总体结构看似散漫,实则别有匠心在。贯穿全书的是三个家庭的变迁。开篇与收尾写二里半与麻面婆的家庭,“套”在结构第二层的是王婆与赵三的家庭,“套”在里面一层的,则是金枝家庭的故事。全篇首尾呼应,一层套着一层,在三个家庭的空间里演进着生与死的故事。“生死场”的“场”,既可以说就是那块灾难深重的黑土地,又是那块土地上一个个痛苦的家庭。
    《生死场》共有十七章节。《生死场》讲述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哈尔滨近郊一个村庄的乡民“生”与“死”的故事。在第一章节《麦场》至第十章节《十年》里,作者描写了东北农民贫苦无告的日常生活。《麦场》写到赵三感到养牛和种地之不足,必须到城里去发展。他渐渐不注意麦子,每日进城,梦想着另一桩有望的事业。而这种时候,地主还要加地租,他和李青山等人想发起“镰刀会”进行抵抗,但中途失败,他家的青牛卖了,无法种地,他只得编鸡笼去卖。可这只是暂时的缓解,最终还是摆脱不了贫困。“五月节”到了,由于米价跌落,卖的钱不够还债,成业家连一斤面粉也买不起。在东北严寒的冬季里,孩子们饱受摧残。生了病无钱医治,任其恶化,等待着死亡的来临。孩子死了,只是随便地用草捆起来,扔到乱坟岗任野狗撕扯。严酷的生存条件使他们连维持最基本的温饱的生理需求都得不到满足,精神世界的荒芜和残缺便成为必然。他们脾气粗暴,行为只受自然本能的支配,好像不经过大脑思考,甚至连作为人的本能的舐犊之情都沦落了。
      萧红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她的出生并没有给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家庭带来多大的快乐。封建意识、封建文化作用于她身上的注定的是要么顺从地接受,要么在反抗中冷淡地度过。在她的记忆中,她的父亲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了人性。作者的父亲对待仆人,对待自己的女儿以及对待祖父都是同样的吝啬而疏远,甚至于无情。
    《生死场》的写作,开笔于哈尔滨、收笔于青岛。1934年4月22日起,萧红在哈尔滨出版的《国际协报》副刊《国际公园》发表《麦场》、《麦场之二》小说连载。《麦场》、《麦场之二》的主要内容被作者收录于中篇小说《生死场》的开头两节:《麦场》和《菜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