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是我国当代著名学者,在多个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江苏无锡人。被誉为“博学鸿儒”“文化昆仑”,与饶宗颐并称“南饶北钱”。1929年,钱锺书考入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1937年获牛津大学艾克赛特学院副博士学位。
1941年,写成《谈艺录》和《写在人生边上》。1947年,出版长篇小说《围城》。
钱锺书小说具有幽默、奇谲、广博、机智等艺术特色,这是构成其创作风格的主要因素。他的小说,全部采用第三人称的叙写方式,作者完全超脱于局外,或叙事或议论,都以局外人的冷静泰然处之,小说从开头到结尾,作者始终显得很镇静,不被情感所累,对恶的不因深恶痛绝而忘记调侃、揶揄;对善的不因满腹同情而不加剖析、批评。他仿佛在所描绘的社会中筑起一个高台,自己居高临下,俯瞰他的人物。像现代化的观测卫星,把大地人间一览无余。
因此他的作品有一种超然之气。
钱锺书小说独特的风格主要体现在他的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上。《围城》作为一部现实主义讽刺小说,被人称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新儒林外史”。作品以抗战初期从海外留学回国的方鸿渐为中心,描绘了在战火弥漫的年代里,一群远离时代和人民的知识分子在恋爱、婚姻、职业、生活上的挣扎苦斗,尔虞我诈,揭示了他们内心的贫乏、空虚与卑微,抨击了囯统区的黑暗现实,揭示了现代文明的危机和现代人生的困境。作者在《围城·序》中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有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小说像一面X光镜,透视出那些“无毛两足动物”的畸形性格和丑恶灵魂,并剖析了造成这些“最新式”文人畸形性格、丑恶灵魂的文化母体。
《围城》包含着深厚的思想意蕴。一是社会批判层面。作品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历程,对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国统区的国政时弊和众生相进行了抨击,包括对上海洋化商埠的腐败堕落、对内地农村的落后闭塞,对教育界、知识界的腐败现象的讥讽。二是文化批判的层面。这一点,主要是通过对“新儒林”的描写和对一批归国留学生或高级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来实现的。《围城》中的人物,大多患有崇洋症,但骨子里还是传统文化起主导作用。方鸿渐是“新儒林”中尚有正义感的人物,他的懦弱的性格,悲剧的结局,正是传统文化所致。李梅亭、韩学愈、高松年等人的庸俗、卑琐、无聊、虚荣、争斗等劣根性,也是传统文化影响的产物。作品通过这些人物病态性格的剖析,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第三个层面则是对人生、对现代人命运的哲理思考,深入到人本的形而上的层次,诸如对人的基本生存处境和人生的根本意义的探讨,对人的基本根性和人际间的基本关系的探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