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屿上的女人 ——纽约的公交系统
(2015-07-13 10:18:36)
标签:
纽约公交系统曼哈顿 |
分类: 借你我的眼 |
“你好,小岛居民!欢迎成为月票党。”1月份刚搬家到上西区,就收到了波迪的短信。
曼哈顿这个小岛,形状如一个从upstate绿地上垂挂下来的番薯,南北长东西窄。
就算在纽约客(New Yorker)之内,还可以细分为生活在番薯里的小岛居民(islander)和岛外居民。前者和后者的纽约客一称,还有着微妙的含金量区别。
在这个小岛上,有468个地铁站、22条线路,每天充斥着从岛外涌入、以及岛内交错的人车流。
我曾突发奇想地想把一天之中公交车和地铁行进图用不同颜色的线条画出来,可惜这幅纽约市的活点地图很快就从抽象派变成了野兽派、继而变成泼墨了。
头儿曾跟我说:“你可以从一个城市的公交系统来衡量它的先进程度。在一个民主的城市,公共交通会成为穷人和富人共同的最优选择。”
纽约恰是这句话的生动注脚。
地铁和公交单程是2.75美元,无限次乘坐的月票116美元。
开车刨去油费、车保险,还有曼哈顿停车平均1小时30美元,包月200-300美元,还不算最繁华的地段。
就算你实在有钱,开车未必赶得上地铁的速度;就算赶上了,到点未必找得着停车位。
所以从金钱和时间上来说,地铁+公交都是一个优越的选择。
常有人抱怨纽约人均48分钟单程的通勤时间“是全美各大城市里最长的”“远远高于位列第二的旧金山”“比全国人均时间高出37%”,而且“地铁设施陈旧车厢拥挤”。
我觉得这些抱怨里面简直充满了商机——组团投放到北京参加通勤速成班啊!
每天让你从海淀黄庄去往大望路,从通州赶往CBD,从天通苑站到西单。除了耐力这层内功,上车时的凌波微步、车厢里找位子的游龙壁虎功、找不到位子抓扶手的大力金刚指、抓不到扶手抗摇晃的铁板桥梅花桩,那都是买一送四的一条龙培训。
拉练一个月之后丢回到纽约,相信人人都能面带岳不群式微笑,以铁掌水上漂的风姿驾驭纽约的公共交通系统,共同打造和谐江湖。
一旦掌握了地铁四式,乘坐纽约老旧的地铁,就能享受它黑暗过山车般的独特乐趣了。
我的最爱是站在全车第一节车厢最前端的窗户旁。你会发现,原来地下也有红绿灯、也有岔道口、也有上坡和谷底。
早晨的上班潮,身体尚未苏醒,转眼没入地下,像是接上了另一个黑暗的梦境。
地铁如蛰伏的上古神魔,撇开无数无形的脚狂奔着劈开黑暗,冲向下一个站台的那一线光亮,一口吞下密密小小的人类,再撒开脚丫扑向下一个月台。
通勤的人类化作了纽约这个神魔的养分,直到变成一口渣子在各自的终点被吐出。
地铁还是找寻素材的绝好猎场。作家端着步枪,静静地等待着猎物的出现。
有可能是一个头发花白的老黑人,铺一张白纸在腿上拿炭条画着你的头像;或者是一个外国口音的姑娘来投奔她几年前移居纽约的初恋;还有被踢出寄宿公寓的潦倒退伍军人,拖着受伤的小腿诅咒命运不公,鼓囊囊的袋子里貌似装有武器……在共乘的那几分钟里,你们之间仅隔着一个呼吸的距离,然后被分流到命运各自的轨道里。
当纽约的第一条地铁——L线初次在1865年开通的时候,美国的南北战争刚刚结束,中国还在同治四年的太平天国。
如果南方的闺秀斯佳丽北上来到“北方佬”(Yankees)的地盘里,是否会对这种和马车截然不同的交通方式嗤之以鼻?
而将近30年之后,李鸿章拖着他花白的辫子出访美国抵达纽约,他又是否会抓住机会尝试这第一条地铁?
想象斯佳丽17英寸的纤腰和李鸿章30厘米的辫子,都有可能在L线上晃晃悠悠,小岛居民顿时觉得她付的那116美元,绝对是廉价买到了积累了几百年的魔幻历史。
文:卢纯青
微博:包太郎
2015.5.17-6.10